盘点李克强出访7次刊文:宣示外交立场推进合作--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

盘点李克强出访7次刊文:宣示外交立场推进合作

2013年05月22日14:41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2012年5月3日,李克强出席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高层能源会议闭幕式并发表讲话。 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5月20日,李克强在印度知名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引起各界关注。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李克强任副总理期间出访时,已六次在当地权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这些文章一般不长,中文版本2000字内。文章介绍中国基本情况,寻找与出访国历史和文化上共同特征,阐述双方经济、政治上的合作空间等。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马振岗认为,领导人在出访过程中通过主流媒体发表文章,是宣示中国外交立场和态度的好机会。这种针对普通民众的文章,更容易让当地民众了解中国,有助于消除双方隔阂,取得认可。

  印 度

  “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

  【发表背景】2013年5月19日,李克强出任总理后首次出访,首站选择的是印度。

  【刊发时间】2013年5月20日。

  【刊发媒体】《印度教徒报》,《觉醒日报》。

  前者创刊于1878年,是印度南部较有影响的英文日报,发行量约为140万份,读者对象多为有较高文化的年轻人。《觉醒日报》是印度发行量最大的印地语报纸。

  “这是我担任总理后访问的第一个国家,我充满期待”。李克强说。

  接着他以历史和文明的话题,拉近距离,“高高的喜马拉雅山未曾阻隔两大文明的彼此吸引和交相辉映”。

  李克强提到从年轻时代就对印度抱有浓厚兴趣,读过印度诗圣泰戈尔的诗文。

  他还用一组关键词回忆了27年前访问印度的景象:温暖的阳光、绚烂的色彩、华美的艺术、勤劳智慧的人民。

  李克强认为,中印作为亚洲两大邻国,天造地设,“历史注定我们终将走在一起”。

  李克强希望两国为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权益并肩战斗,为南南合作注入持久的动力。

  李克强也提到,中印两国也存在一些历史遗留的未决难题。但是他认为,大国通常都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宽广的胸襟。近年经过共同努力,双方逐步找到了维护边界争议地区和平安宁的办法,理性而成熟的心态正在形成。

  西班牙

  “携手互利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

  【发表背景】2011年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出访西班牙、德国、英国。此时,欧洲正遭受金融危机。

  【刊发时间】2011年1月3日。李克强访问西班牙前一天。

  【刊发媒体】《国家报》,是西班牙最大的报纸之一,平时发行量20万份,星期天约30万份。

  文章中,李克强说,对西班牙这个古老而又现代、遥远而又亲近的国家心怀向往。

  他介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也解释了中国的“世界上最复杂的国情”,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发展成果被13亿人口一除,就会成为较小的数字。

  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也是文章的重要内容。李克强描述中国发展带来的巨大合作机遇。他说,用13亿人口做除法固然令人不大满意,但做乘法却激动人心,“如果13亿中国人每人消费一瓶橄榄油、品尝几杯葡萄酒,可能西班牙一年的产量还不够。每年哪怕只有百分之几的中国人到西班牙旅游,西班牙的酒店也会天天爆满”。

  德 国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

  【发表背景】德国是2011年年初李克强访欧的第二站。

  【刊发时间】2011年1月5日。李克强抵达柏林开始正式访问的前一天。

  【刊发媒体】《南德意志报》,是德国订阅量最大的日报,日发行量超过44万份,读者人数超过110万,总部位于慕尼黑。

  李克强在文中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德国人民和“德国制造”一直以来的好感。

  他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并表示支持欧盟采取一揽子金融稳定措施,帮助一些国家应对主权债务危机。

  李克强希望两国扩大贸易合作,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希望欧盟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欢迎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到中国投资兴业。李克强还希望中德两国在改善投资环境、推进服务业开放、深化人文交流等方面有更多合作。

  他说,德国的音乐、戏剧、电影等文化产品,可以丰富中国人民的生活;德国的医疗技术,可以造福更多中国患者;德国优秀的体育教练,可以更多地到中国执教。

  英 国

  “中国同世界共成长”

  【发表背景】英国是李克强2011年初访欧的最后一站。之前他在西班牙和德国都发表了署名文章。

  【刊发时间】2011年1月10日。李克强访问英国当天。

  【刊发媒体】英国《金融时报》,这是一个创办于1888年的著名国际性金融媒体,日发行量约45万份,其中70%在英国之外的140多个国家发行。

  这是李克强在访欧期间连续发表的第三篇文章,也是其中最短的一篇,中文版1150个字。文章在一开始就表达中国一直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李克强引用2000多年前《诗经》的诗文,并翻译成白话,百姓辛苦,应休养生息,享受安康;这既造福于中国人民,也有益于天下安宁。

  李克强用一组数字来论证,中国的反战对其他国家是有益的,而且中国也愿意与各国携手解决能源资源这一全球性难题。

  李克强说,中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这篇文章不仅写给英国人看。文章最后,是李克强对世界的呼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我们愿与世界各国深化合作,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

  俄罗斯

  “世代友好的邻邦互为机遇的伙伴”

  【发表背景】2012年4月26日,李克强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联邦进行正式访问。

  【刊发时间】李克强对俄进行正式访问之际。

  【刊发媒体】《俄罗斯报》,俄罗斯国家政府机关报,在俄全境及独联体国家发行,总发行量超过22万份,是俄国家的各种法律文件生效后唯一有权刊载的媒体。

  李克强表明来意:通过这次访问,进一步推动落实两国关系未来10年发展规划,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与务实合作。

  历史、文明,依然是拉近两国友谊的好话题。李克强列举了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以及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中国的长城、兵马俑、《论语》以及京剧和中国功夫等。

  “中国人见面往往抱拳行礼,俄罗斯人见面往往击掌握手,这象征着信任、象征着合力”。李克强说,展望未来,中国和俄罗斯互为对方的机遇。

  文章最后,李克强提到了两国两位文化名人。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说过,“无比亲密的友谊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成就大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匈牙利

  “真诚的友谊互利的合作”

  【发表背景】2012年4月30日李克强抵达布达佩斯开始进行正式访问。

  【刊发时间】即将进行正式访问之际。

  【刊发媒体】《民族报》,匈牙利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创刊于1938年。

  “在天竺葵开满匈牙利大街小巷的时节,我即将访问这个美丽的国度”,文章以优美的文字开篇,李克强说自己为友谊、合作而来。

  李克强还对比了两国的相似之处,两国都习惯于姓在前、名在后的称呼,对年、月、日的表达顺序也是一致的。匈牙利语中大量原始词汇的发音、匈牙利古老的音乐曲调,与中国一些少数民族极为相似。

  李克强介绍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情况,也谈到他所知道的匈牙利近况。

  在文章中,李克强还透露了此行的具体合作意向。

  文章最后,李克强借用匈牙利科学家发明的“全息摄影”表达对未来的希望,双方关系“绽放出立体、多彩、全息的光芒”。

  比利时

  “中国对欧洲充满期待”

  【发表背景】2012年5月1日,李克强抵达布鲁塞尔,对比利时和欧盟总部进行访问。

  【刊发时间】2012年5月2日

  【刊发媒体】英国《金融时报》

  这篇千字文,表达了一个大国在与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政治经济组织交往时的自信。在这篇文章里,李克强表达更多的是“期待”,因为“欧盟始终是中国值得期待的战略合作伙伴”。

  李克强说,我们期待一个团结繁荣强大的欧洲、一个更加开放合作的欧洲、一个更加包容理解的欧洲。当“欧洲设计”遇上“中国制造”,“欧洲技术”遇上“中国市场”,就会产生美妙的效应。

  “隔道不下雨,百里不同风,”他说,倡导“多元一体”,是欧洲一体化不断扩大深入的重要原因。当今世界,既需要西方的思维,也需要东方的智慧。中欧从各自实际出发,走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繁荣的世界。 (宋识径)

分享到:
(责编:李宇浩、段欣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