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篇1
【编者按】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对于成立之初的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而言,正是如此。全新的环境、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资源,让许多从国外归来的、希望孩子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家长眼前一亮。不过,不走应试的道路,也让不少家长认为“发现”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就意味着内心将进行一场华丽的冒险。
(未完待续)
坚守教育情结建最美丽的校园
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建在依山傍水的昌平龙凤山下。去过的人都知道,学校里采用欧式建筑,绿树红楼、美不胜收。不少参观过的家长都赞不绝口,认为校园建设得“很有格调”。不仅教学生活设施高档齐全,而且时常有金发碧眼的外籍教师穿梭其中。
可是,最初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的创始者王志泽提出要建这样一所民办学校时,首先遭到了时任海淀区教育局局长的父亲王家骏的反对。在公办教育体系待了四十余年的王家骏深知,“中国的教育不好办”。
但王志泽信念坚定,非办不可,而且要办好。在王志泽眼中,办一所像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这样的学校,“是教育情结,不是难或易的问题”。
父子齐上阵办独树一帜的学校
不少人也许会想,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能办成,肯定是得到了王志泽父亲王家骏的支持,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开始父子二人对于办还是不办争执不下,后来父亲王家骏退了一步,称“不再阻止”,可是条件是“要办可以,不能在海淀区办”。因为,王家骏认为:“如果在海淀区办校,他这个做父亲的,支持或不支持都会落人话柄”。
最终,王志泽将校址选择在了昌平区。第一年招了36名学生,分为5个班。第二年,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正式落户昌平科技园。1996年,王家骏正式退休,王志泽便请父亲来做学校的顾问,可后来父子俩都认为,父亲仅做顾问肯定是不够的,索性便让王家骏出任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的校长。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自此,父子俩开始了长达10年的联手办学。王家骏四十余年的公办教育经验有效地帮助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规避了所有的“弊端”和可能的“风险”。
1993年,国家承认公民个人和社会团体办学的合法性,北京市也对民办教育开了绿灯。经过三年酝酿,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将自身定位于“新型、高品位、国际化”。
“国际化”这个概念在当时很新,大家也都认为民办学校要国际化,也或多或少看到了其中的“机遇”或“商机”。可事实上,并没有几家学校的创办者,像王家骏和王志泽父子一样真正深入地思考并践行按照国际教育模式办学。
王志泽回忆称,很多学校没过两年就坚持不下去了。数不胜数的学校将自己定位于国际化,但却并未真正按照国际教育模式办学,成批将孩子送入国际名牌大学的更是寥寥无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志泽还曾经开玩笑地说“我们是挂羊头卖羊肉,可很多人卖的却是狗肉!”
要做国际化,就要理解国际教育的本质。当时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的团队认为,国际教育与国内的应试教育不同。应试教育的核心是考试,许多课程不是在科学地、系统地传递知识,而是在为考试服务,讲考点。相反,国际教育比较注重塑造人、培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禀赋与潜能。因此,从建校之初,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就没有题海战术,没有排山倒海的考试。
最早发现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多次提及这一点在他们心中激起的波澜。
抛弃题海战术做最轻松的教育
服务凸显用心发现未知的汇佳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