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0日电(记者王丽 王橙澄 李惊亚)贵州省瓮安县建中镇凤凰村村民肖明书,居住在村里的“繁华”路段。他感觉,近来从“上面”下来工作的干部都不在街边“下馆子”了,办的实事多了,“希望这样的变化能持久。”
乡镇食堂每人每餐限额15元的公务接待用餐,被瓮安县称为“廉政灶”。今年第一季度,瓮安县公务接待费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0%,做到了村级“零接待”。
在中央各机构以及多省市近期集中“晒账本”的同时,许多县区、乡镇也和瓮安县一样,在想方设法压缩“三公经费”。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认为,从中央到基层“治奢”层层推进,释放出廉政利好信号。
“政府不仅要更好服务,还要压缩行政成本,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王伟说。
“一顿饭一头牛、屁股下面坐栋楼、抱着金砖出国游。”以往,中国民众根据政府公务接待费、公车购置运行费和因公出国费编成了这样的顺口溜。过高的行政成本,一直为人们所诟病。
在群众越来越高的呼声中,中央政府拿起“手术刀”,给“三公”经费“瘦身”。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表示,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而且“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
据中国财政部网站消息,2013年中央三公经费预算为79.69亿元,比去年少1.26亿。
广东、重庆、湖南、上海等地,从省市到基层乡镇,也纷纷开出各种“药方”,治疗大手大脚“奢侈病”。如上海市审计部门每年要审查各地区、部门和单位会议活动等经费的使用情况,对执行规定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严重违反规定的,要按党纪政纪处理。
“政府要尽量节约,精打细算过日子。”瓮安县翁水镇党工委书记李长贵说。
在自我施压的同时,各级政府也在积极探索“三公”经费公开,让更多外部监督有施展的空间。自2011年以来,中国政府每年均公开中央各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行政经费支出情况,以及与“三公”经费支出相关的车辆购置数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和公务接待等情况。
在湖南嘉禾县,“三公”经费采取通报、召开大会、县内媒体公布等方式公开;在四川成都,市本级63个一级预算单位也在近期陆续公布“三公”经费2013年预算情况;广东省广州市则将“三公”经费晒到了镇一级。
“压缩下来的‘三公’经费用到哪儿去了”,同样是民众关心的问题。贵州省日前晒“节约账单”:今年压缩行政经费5%,总计可节约近10亿元,用于支持全省义务教育和免费职业教育。
2012年,国务院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作为中国首部专门规范机关事务管理活动的行政法规,目标对准“三公经费”、政府采购、会议管理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机关事务活动。
但一些专家和民众认为,“三公”经费的压缩还有很大空间,其公示更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系教授安体富表示,近年来公开每年都做,但内容偏笼统,大家还是看不懂。特别是一些模糊的条款,成为相关部门规避监督的借口。
据介绍,中国预算科目设“类、款、项、目”四个级别,此前公布的预算报告多数到“类”和“款”部分地区和部门公开到“项”,但具体的各种行政开支从中看不出来,还无法让公众一目了然。
“‘三公’经费公开,不是明细传上网就能一下子解决。”王伟认为,要让“三公”经费合度、合法,不光要利用公众的监督,还要发挥人大、政协、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作用,将“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化、规范化。
国务院要求,从今年开始,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日前,财政部下发通知,组织开展2013年度会计监督检查工作,并将地方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厉行勤俭节约、控制三公经费情况作为检查重点。
“压缩‘三公’不变成‘走过场’,就应该不遮不掩交‘裸账’。”36岁的深圳市民刘可欣说,政府还需要更多勇气,公开“三公”经费的细节账,将枯燥复杂的数据变为简明易懂的“通俗读本”,让更多的老百姓看得明白,看得服气,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监督。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