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一场历时半年的园林盛会将在北京拉开大幕。这是继奥运会、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庆后,北京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
这场盛会会址——北京园博园,位于永定河右岸,面积是颐和园的1.7倍。在蔽日的绿荫中,在袭人的花香中,掩映着百余处园中之园,荟萃了古今中外造园艺术的精华。它将永久保留,作为展示这座城市生态建设的窗口。
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城市管理者羞于提及的发展死角,植物专家眼里花木不易成活的河滩地,园林景观设计师判为难以造园的异型地块,工程施工人员发怵的非正规建筑垃圾填埋场……三年过去了,是什么化腐朽为神奇?
选址沙坑
2009年底,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传来喜讯:北京赢得2013年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举办权。
同时传出的还有一条消息引发了广泛猜想:这届园博会选址在一片废弃大沙坑上,一处非正规建筑垃圾填埋场。
“大沙坑最深的地方30多米,寸草不生。初秋,风一刮,飞沙走石,塑料袋满天飞,环境非常恶劣。”北京园博园整体景观总设计师夏成钢无法忘记第一次去现场看到的情景。夏成钢主持过三届园博会北京园的设计,从没遇到过这么差的选址。
大沙坑并不是首选方案。作为承办区,丰台区首推的是北宫森林公园附近地块。那里,生态修复基本完成,绿化景观效果显现。和北宫森林公园连为一体,绿海林花,风景如画。选这里,建设难度小,成景速度快,能节省不少人力物力,也不用担心工期。
但这一方案没有通过。
“园博会已经办到第九届了,北京是首次承办。我们要以会兴业,以会惠民,通过会展拉动,加速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的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北京园博会总策划、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强健说。
是年,北京市政府启动了“城南行动计划”。转年,又开始了“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当时,永定河流域的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大兴五区,土地面积占全市的30%,GDP却只占12%,地方财政收入更只占5%左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承办一届园博会正逢其时:通过办会展,快速改变制约地区发展的环境条件,包括生态环境和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
当强健第一次站在大沙坑上,看着大卡车一过暴土扬尘时,豪情顿生:要是能把这样一个地方建成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园林大观园,北京园博会的意义就大不一样了,是对园博会办会理念最好的诠释。
化坑为谷
园博园地块陆地面积267公顷,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形狭长,对造园很不利。北边的鹰山公园是一处郊野公园,跟园林景观的要求相差甚远,植被得更新改造,景观也得重新设计。
鹰山往南,园区三分之二面积都是河滩地,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挖沙,留下了一个挨一个的大沙坑。后来大沙坑又变成了天然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城市西部地区的建筑垃圾全以自然倾倒的方式倒在这儿了。经过近几年的治理,虽然大部分沙坑已经填平,但最大一处140公顷的大沙坑,还剩下20多公顷。
最难办的,就是这20公顷。面积巨大,垃圾裸露,最深处30多米,站在坑底往上看,只能看见水平的天际线。
怎样把大沙坑改造成景观?设计师们想出的办法就是:化坑为谷,建设下沉式花园,名字就叫“锦绣谷”。
采用怎样的形式?中国传统的自然式?西方的现代式?争论了很长时间。
现代手法会有很强的工业气息,比如在空中架设缆车,搭建纵横交错的玻璃廊道,绿化也使用大面积的几何图案。
自然式手法要求因山就势,堆山理水,得不着痕迹。明明是人工的,却野趣盎然。
擅做古典园林的夏成钢灵感迸发。“北京的地理形胜被概括为‘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造园讲究‘一勺带水,一拳代山’,可以通过造园手法赋予这个谷以北京的地貌特征,这样这个故事就好讲了。”
具体到地形处理就是挖缺、堆坡。把西北角堆起来,形成高地,天际线就推出去了。把东南角打开,面向永定河,把缓坡拉进来。西北角上,建设皇家园林风格的北京园,让它始终成为谷中游览的视线焦点;东南缓坡上遍植鲜花,形成花坡,成为永定河的前景。
北京园和锦绣谷,由此连为一个大北京园景区。北京园,代表北京园林的过去,展现的是皇家园林的气度风范;锦绣谷,代表北京园林的未来:以生态修复为手段建设自然式园林。
锦绣谷中还要突出北京元素。于是,引入燕京八景的创意应运而生:在谷中,通过植物搭配营造出卢沟晓月、居庸叠翠等景观。
一幅纸上锦绣,在设计师的笔下跃然眼前。
强夯换土
锦绣谷的施工,从强夯和换土开始。
场地里的建筑垃圾是自然式填埋,地下都是砖头瓦块,结构松散,地基非常不稳。而且现状土质是沙石土,不要说肥沃,营养都没有。
进场第一件事先把地基强夯一遍。十几台强夯机同时作业,长吊臂抓起强夯锤,举到十几米高再扔下去。咚,咚,咚,远听像巨型机器人在行走,靠近了犹如地震一般。
可边坡没法夯实!机器上不去!这可难坏了施工人员。
按传统方法在渣土上铺土工布,土工布上垫上好土。在锦绣谷一试,由于地基不牢,坡度又大,很容易就滑坡。岩土工程公司反复实验。先把转圈的土都挖出来,再回填。填的时候,最下面铺上金属丝网,上面一层好土、一层渣土交替回填。金属网抓土效果好,不容易滑坡。
棘手的边坡加固难题解决了。
加固之后,谷底垫高10米,防止河水倒灌,然后整个换土。谷中裸露地表全部覆盖上1.7米到2米的种植土,满足基本绿化要求。
这还不够。如果土壤条件好,种树挖两立方米的树坑足够,但锦绣谷的土不行,得挖四立方米的树坑。回填土里,还要掺上肥料和草炭土,并在树坑表层覆盖20厘米的种植土。遇到状态不好的树,再加生根粉、上营养液。
就着大沙坑二十来米的深度,做出壮观的叠水瀑布,一共三层,垂直高度20米,钢筋混凝土加石材结构。混凝土结构在里面,建的是水帘洞;外面是石材,层层叠叠营造出天然瀑布景观,就叫“万珠响玉”。
最多时,锦绣谷里二三百人在同时施工,机器、车辆遍布谷底。
万花锦绣
化坑为谷,万花锦绣的景观如何呈现?
此时,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师登场。锦绣谷中以展示北京乡土花木为主,同时引种一些新驯化的外来名优品种。
春阴,用的是柳树,北京典型的乡土树种。春天到了,柳条随风摆动,映照在树下的水中,树荫匝地,流水潺潺。
叠翠,结合入口由上而下的台阶和矮墙,种植常绿乔木,以松树为主,有本地的,也有引种的,如雪松、樟子松、蓝粉云杉、青杄、白杄等。灰色的台阶和砖墙掩映在绿色之中,颇有居庸叠翠的韵味。
烟树,用的是黄栌。为了接近“蓟门烟树”烟雾飘渺、虚虚实实的景观效果,这里使用了人工喷雾技术。水雾从树梢喷出,恍若仙境。
趵突,结合着下到谷底的小径和木栈道,在层层叠叠的溪流下,泉水喷涌而出,水岸种有竹林。微风吹来,竹叶沙沙响,静中有动,动中更衬托出静谧。
晓月,在东南方拉进来的缓坡上,在这片人造的山坡上,草地中间,鲜花像小溪一样从坡上流泻而下,仿佛花的瀑布一般。清晨,朗月当空,山坡上,花朵组成若隐若现的星星图案,远处,永定河水静静流淌。
秋波位于谷底。锦绣谷中有7000平方米的水面,还不够,建设了大大小小的花岛,花岛的边缘线都是用青石堆砌的,弯弯曲曲,层层叠叠,好像波浪从山坡上冲下来,一波又一波。
园博会的会期从春到秋,晴雪这一冬季景观如何打造?用的是杏树。春天,千树万树花开,一片雪白。冬天,雪落枝头。这片风景不在锦绣谷,在北京园后身,把两个景区连为一体。
万花锦绣谷花木品种达到了350种,成为园博园中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方。草花方面,有天竺葵、木茼蒿、角堇、矮牵牛、蓝花鼠尾草等29种90个品种约30万盆。宿根花卉方面,有蓍草、鼠尾草、婆婆纳、福禄考、鸢尾、各类香草、水生植物等82个品种16万盆,还有立体垂吊、开花穴盘苗4万盆……
集雨润谷
北京是个缺水城市,节水灌溉是园博园一大亮点。
锦绣谷里花木繁多,需水量又不一样。按传统人工浇灌方式,费水,旱涝还不合适。精准灌溉技术在需要灌溉的植物根部土壤中安装水分传感器,在系统中输入每一棵树的编号后,系统就会根据树种、树龄等判断出它的“饮水量”,再根据传感器监测数据算出降水量,看看它已经“喝掉”了多少水,由此调整每棵树的灌溉量。
与人工浇灌相比,这项新技术能节水50%以上。
锦绣谷中还做了雨洪收集利用系统。谷内所有人行道、小广场都铺着透水砖,砖下有暗管,雨水、雪水通过暗管流到雨水收集池里,实现了谷内雨水、雪水零排放。收集来的雨雪水,顺着管道来到园区的生态湿地里,经过生物净化后,再用来补充景观水或直接灌溉。
滴水不外流。和锦绣谷一样,整个园博园都做了雨洪收集利用系统,夏天用水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雨水花园、太阳能发电、地源热泵系统……北京园博园将是展示当代园林建设最高科技水平和艺术成就的示范区。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也让它成为一个低碳生活的样板区。
虽由人造,宛自天开。如今,从主门区进入园博园,踏上观景平台,万花盛开的锦绣谷铺展在眼前。
向南,是波光粼粼的生态湿地。北望,鹰山上高耸着永定塔;山脚下,是恢宏壮丽的中国园林博物馆;馆前,一条绿荫覆盖的游览轴线以折线形式纵贯园区;轴线两侧,128个中外园林大珠小珠般落在鲜花和绿树编织的锦带上。
这个大园子,已如此美轮美奂地呈现在永定河右岸。
(来源: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