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政府网5月6日讯 护林员,一个普普通通的职业,承载着别样的艰辛。他们常年与深山老林为伴,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调寂寞的生活。一个水壶、一根自制的拐棍、一把柴刀、两个馒头或窝窝头,有时外加一点咸菜,这就是他们巡山的行头。他们的一生中与“轰轰烈烈”等词汇无缘。他们收入微薄,住所简陋,时常遭遇偷盗者的袭击,山陡路滑时面临摔落山谷的危险……但他们没有因此退缩,依然在远离人烟的大山中,在崎岖的山路上,默默守护着一方山林。在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所辖的莽莽群山中,就有一支这样庞大的护林员队伍。梁路生是这群守护者中普通的一员。
梁路生,大家称他为老梁,2008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护林员。由此,他被奖励坐了有生以来的唯一一次飞机,到海南旅游了七天。这也是他唯一一次离开天水,让他终身难忘。
老梁本是天水市人,因其父亲与山林结缘。1980年,年满18岁的他由其父从天水市带到了党川林场做护林员。
报到的第一天,老梁(当时还是小梁)看到离家那么老远,交通又十分不便,每天仅仅大清早有一趟公交;住处是低矮的平房,四面透风,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一想到每天还要从早到晚地去山里巡逻,那种无聊和孤独让他感到十分恐惧,因此报到后的第二天他就逃回了天水。然而,父亲不干,又用“专车”把他“押送”回了党川。
因为,30多年前,我国虽然迎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但一切都是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仍处计划经济时代,还没有大规模的外出打工、经商一说,就业比较困难,要获得一份正式工作更加不易。那时吃国家粮就是身份,有正式工作吃国家粮便是一件无尚光荣之事。有人把社会分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体力劳动,一类是脑力劳动。计划经济时代也分两类,一类叫吃国家粮,一类是靠挣工分然后接受集体分配。吃国家粮自然惹人羡慕。所以在当时,在父辈看来,即使是护林员,那也是国家工作人员,安稳,有保障,把孩子交给国家,放心!
无奈,在父亲的逼迫下,老梁不得不逐渐“就犯”:想着自己未考上大学,又无任何社会背景,能到哪去找份正式的、自己满意的工作呢?还是听从父亲的先待下来再说。就这样,老梁在党川待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工作生活环境的慢慢熟悉,而成为了习惯,习惯了,好就难舍了,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33年过去了。12000多个日日夜夜,他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那片庄严的绿色,成为了党川林场花石山管护站的“守护神”之一。当时仅一尺来高的树已长成了胸径为三、四十公分的参天大树了。他的双脚踏遍了所管山林的沟沟坎坎,大山深处的岁月将他乌黑的头发早已染成了灰白,他也由当年的18岁的小伙变成了年过半百的老梁。
回想当年,老梁刚到林场,巡山时对山路不熟,林场就安排老人带新人,二、三个人或三、四个人一起走。为了随时掌握所辖森林的管护状态,老梁们严格执行巡山制度,发现有毁林现象以及在林中栽植毒品、包括种植木耳等都会及时制止。他们每天早上八点收拾行装,带上水壶、柴刀、干粮出门,直到天黑返回。进山的路与其说是路,倒不如说是山坡。春、夏两季,山里湿气重,常常两个裤腿全被打湿,头上若不戴帽,不是满头大汗就是满头雾水。遇上下雨天,踩在厚厚的枯枝落叶上脚会打滑,这时只好依靠沿路的树枝和藤蔓作为支撑,艰难地往上爬。
“夏天还好,冬天就难过了。”老梁笑着说,山里的冬天特别冷,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三、四度甚至五、六度,在林区虽然燃料充足,但不能生火。头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5月,是森林防火的重要季节,巡山的责任更是重大,每天带的干粮即馍馍就会冻成冰坨子。所以很多时候老梁会在裤子的膝盖处加厚几层,但还是保不住长期的受湿挨冷,长此以往,老梁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病。每当生病时,就只能弓腰驼背地艰难行走。老梁说:“治关节痛的药很贵,一盒就得198元,有些舍不得,想留点钱给家中的娃娃用。”
“我每年要换6双鞋子。”长时间巡山最费的就是鞋子。33年的巡山经验,老梁对自己看护的森林了如指掌,哪里有条沟,哪里有个坎,哪里是蛇和其他动物常出没的地方,他心里一清二楚。“护林不是什么技术活”,老梁说,“防山火,防盗砍,还有观察病虫害,防有人在林子里种毒品等,这些谁都能干。”长期的护林,老梁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凭着对管护林班环境的熟悉,他能准确地说出各类树木所在位置,长成啥样,并能及时地发现任何灾情,即使在云雾弥漫的天气中,他也能迅速分清是烟还是雾。
“最令人警惕让人害怕的就是有人在林间种植毒品”。好在老梁所管护的林地截至目前尚未发现这种情况。老梁说:“为这片林子的安全做再多的事也无怨言,只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他说,“这几年因为宣传到位,大家的防火意识越来越强了,光是党川林场宣传标语就有100多条,漫山遍野地挂着。如‘身在绿海中,防火记心中’、‘一颗烟头能毁掉千顷林海,半柱香火可烧光万亩绿林’等等,我们的工作也就不如前些年那么辛苦了。”说着,他欣慰地笑了笑。
然而,要做好一个护林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在大山里,除了自己,就没有别人;其次要能吃苦,每天在山上机械地行走几十公里同路,被蛇虫叮咬、遇野兽袭击、遭盗砍林木不法分子报复……于这些,护林员都要有心里准备。
自18岁开始来到了党川林场,33年了。现在的老梁,虽然工作生活异常辛苦,但每个月的6天假,他都休不完,每次回到天水家中最多住上四天他就会往林场赶。他说:“我妻子在天水一超市上班,平常我总是不在家,家里全由她照顾。待到好不容易回趟家,就想好好表现,多帮妻子干点活。但不知为啥,我已经很不习惯城里的生活了,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车,让人心里发堵,也很烦。所以总是休不满假期就回党川了。”本来,他完全有理由回到天水找份工作,哪怕到弟弟的店里去帮工,也能挣上二三千元,比现在能多挣一千多块,能多贴补点家用,让娃娃手头宽裕些。但他习惯了林区,林场成为了他自身的一部分,离不开了。他说:“看着被自己日日夜夜守护过的山林,觉得非常亲,比看到自己的孩子还亲。”尤其是夏天,绵延起伏的山岭尽收眼底,看着满山的绿,那种畅快的感觉会冲淡身体上的所有劳累和心中的烦忧。他说,那是他最开心的时候。
再过几年,老梁就可以退休了。“不过一旦离开这熟悉的山路,还真舍不得。”老梁说,自己的工作虽然单调又平凡,但是特别有意义,对国家对地方都有意义,保护好了森林,也就保护好了环境。他还幽默地说道:“我把森林看护好了,就有树供你们做科研的研究了。”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当护林员,希望我们的社会更加进步,通过卫星等现代设备进行监控,解放年轻一代。同时也希望政府为像他一样的护林员增加一点收入。这样,在现有状况下,也就不因工资待遇低,而导致护林人员流失过快。(王建兰)
梁路生,大家称他为老梁,2008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护林员。由此,他被奖励坐了有生以来的唯一一次飞机,到海南旅游了七天。这也是他唯一一次离开天水,让他终身难忘。
老梁本是天水市人,因其父亲与山林结缘。1980年,年满18岁的他由其父从天水市带到了党川林场做护林员。
报到的第一天,老梁(当时还是小梁)看到离家那么老远,交通又十分不便,每天仅仅大清早有一趟公交;住处是低矮的平房,四面透风,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一想到每天还要从早到晚地去山里巡逻,那种无聊和孤独让他感到十分恐惧,因此报到后的第二天他就逃回了天水。然而,父亲不干,又用“专车”把他“押送”回了党川。
因为,30多年前,我国虽然迎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但一切都是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仍处计划经济时代,还没有大规模的外出打工、经商一说,就业比较困难,要获得一份正式工作更加不易。那时吃国家粮就是身份,有正式工作吃国家粮便是一件无尚光荣之事。有人把社会分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体力劳动,一类是脑力劳动。计划经济时代也分两类,一类叫吃国家粮,一类是靠挣工分然后接受集体分配。吃国家粮自然惹人羡慕。所以在当时,在父辈看来,即使是护林员,那也是国家工作人员,安稳,有保障,把孩子交给国家,放心!
无奈,在父亲的逼迫下,老梁不得不逐渐“就犯”:想着自己未考上大学,又无任何社会背景,能到哪去找份正式的、自己满意的工作呢?还是听从父亲的先待下来再说。就这样,老梁在党川待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工作生活环境的慢慢熟悉,而成为了习惯,习惯了,好就难舍了,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33年过去了。12000多个日日夜夜,他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那片庄严的绿色,成为了党川林场花石山管护站的“守护神”之一。当时仅一尺来高的树已长成了胸径为三、四十公分的参天大树了。他的双脚踏遍了所管山林的沟沟坎坎,大山深处的岁月将他乌黑的头发早已染成了灰白,他也由当年的18岁的小伙变成了年过半百的老梁。
回想当年,老梁刚到林场,巡山时对山路不熟,林场就安排老人带新人,二、三个人或三、四个人一起走。为了随时掌握所辖森林的管护状态,老梁们严格执行巡山制度,发现有毁林现象以及在林中栽植毒品、包括种植木耳等都会及时制止。他们每天早上八点收拾行装,带上水壶、柴刀、干粮出门,直到天黑返回。进山的路与其说是路,倒不如说是山坡。春、夏两季,山里湿气重,常常两个裤腿全被打湿,头上若不戴帽,不是满头大汗就是满头雾水。遇上下雨天,踩在厚厚的枯枝落叶上脚会打滑,这时只好依靠沿路的树枝和藤蔓作为支撑,艰难地往上爬。
“夏天还好,冬天就难过了。”老梁笑着说,山里的冬天特别冷,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三、四度甚至五、六度,在林区虽然燃料充足,但不能生火。头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5月,是森林防火的重要季节,巡山的责任更是重大,每天带的干粮即馍馍就会冻成冰坨子。所以很多时候老梁会在裤子的膝盖处加厚几层,但还是保不住长期的受湿挨冷,长此以往,老梁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病。每当生病时,就只能弓腰驼背地艰难行走。老梁说:“治关节痛的药很贵,一盒就得198元,有些舍不得,想留点钱给家中的娃娃用。”
“我每年要换6双鞋子。”长时间巡山最费的就是鞋子。33年的巡山经验,老梁对自己看护的森林了如指掌,哪里有条沟,哪里有个坎,哪里是蛇和其他动物常出没的地方,他心里一清二楚。“护林不是什么技术活”,老梁说,“防山火,防盗砍,还有观察病虫害,防有人在林子里种毒品等,这些谁都能干。”长期的护林,老梁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凭着对管护林班环境的熟悉,他能准确地说出各类树木所在位置,长成啥样,并能及时地发现任何灾情,即使在云雾弥漫的天气中,他也能迅速分清是烟还是雾。
“最令人警惕让人害怕的就是有人在林间种植毒品”。好在老梁所管护的林地截至目前尚未发现这种情况。老梁说:“为这片林子的安全做再多的事也无怨言,只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他说,“这几年因为宣传到位,大家的防火意识越来越强了,光是党川林场宣传标语就有100多条,漫山遍野地挂着。如‘身在绿海中,防火记心中’、‘一颗烟头能毁掉千顷林海,半柱香火可烧光万亩绿林’等等,我们的工作也就不如前些年那么辛苦了。”说着,他欣慰地笑了笑。
然而,要做好一个护林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在大山里,除了自己,就没有别人;其次要能吃苦,每天在山上机械地行走几十公里同路,被蛇虫叮咬、遇野兽袭击、遭盗砍林木不法分子报复……于这些,护林员都要有心里准备。
自18岁开始来到了党川林场,33年了。现在的老梁,虽然工作生活异常辛苦,但每个月的6天假,他都休不完,每次回到天水家中最多住上四天他就会往林场赶。他说:“我妻子在天水一超市上班,平常我总是不在家,家里全由她照顾。待到好不容易回趟家,就想好好表现,多帮妻子干点活。但不知为啥,我已经很不习惯城里的生活了,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车,让人心里发堵,也很烦。所以总是休不满假期就回党川了。”本来,他完全有理由回到天水找份工作,哪怕到弟弟的店里去帮工,也能挣上二三千元,比现在能多挣一千多块,能多贴补点家用,让娃娃手头宽裕些。但他习惯了林区,林场成为了他自身的一部分,离不开了。他说:“看着被自己日日夜夜守护过的山林,觉得非常亲,比看到自己的孩子还亲。”尤其是夏天,绵延起伏的山岭尽收眼底,看着满山的绿,那种畅快的感觉会冲淡身体上的所有劳累和心中的烦忧。他说,那是他最开心的时候。
再过几年,老梁就可以退休了。“不过一旦离开这熟悉的山路,还真舍不得。”老梁说,自己的工作虽然单调又平凡,但是特别有意义,对国家对地方都有意义,保护好了森林,也就保护好了环境。他还幽默地说道:“我把森林看护好了,就有树供你们做科研的研究了。”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当护林员,希望我们的社会更加进步,通过卫星等现代设备进行监控,解放年轻一代。同时也希望政府为像他一样的护林员增加一点收入。这样,在现有状况下,也就不因工资待遇低,而导致护林人员流失过快。(王建兰)
(来源:国家林业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