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幸福的北京离不开普通北漂--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宜居幸福的北京离不开普通北漂

2013年05月03日17:39        手机看新闻

  4月17日多家媒体报道,知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说,北京容纳的是高收入群体,资源约束也只能容纳高收入阶层。一方面大量空置房,富豪以房产做投资坐等高额收益兑现,另一方面是房租上涨,生活成本高企。以北京将人口调控纳入政府绩效管理看,普通北漂不受欢迎,或者主动离开,或因生活成本上升被动离开。

  北漂,真的是非常不受欢迎啊,因为他们没有辉煌的收入、辉煌的社会地位,没有耀眼的名校毕业证等。有的身份还非常卑微、邋遢。

  但这有什么呢?能够成为高收入群体者,毕竟少之又少。更多人,必须成为在基层跌打滚爬的普通人,比如收破烂、当小贩、做生意、干技术等,通过默默的劳动和奉献,给社会带来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公共便利。这些来自基层的漂泊者,在用自己的淳朴,给僵硬城市,提供朴实厚道的温情和温暖。他们吃苦耐劳的劳动者精神,更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核心理念。

  正因为这样,诸多世界宜居城市、幸福城市,更愿意敞开胸怀,接纳各种人才,让城市生活更为便利,更有悠然和人情味。比如从1990至2006年,已先后十次被选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城市精神非常包容、大度、生态、方便和文化,“在墨尔本被使用的语言超过180种之多,墨尔本有来自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和116种宗教信仰。”人群如此众多,语言如此复杂,就好像将色彩不同的橡皮泥揉合成艺术品一样,管理困难非常大,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没有相互包容的社会文化,没有取长补短的公共政策和社会思维,是不可能达成这种多元和谐和美好色彩的。有了这种包容和大度,城市想不宜居,都很难。

  联系到“北京不欢迎普通北漂”,根本就将北漂,当做了一种城市累赘。如果真的没了普通北漂人,北京市的公共生活和秩序,肯定会受到严重削弱,陷入紊乱。以前在家门口都能买到的胡辣汤早点,这个最简单的生活要求,都会变得非常复杂、奢侈。“北京不欢迎普通北漂”看似一家之言,归根到底仍是,不少人,尤其是不少公共知识分子,其思维和思考能力,已陷入了一种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高高在上,断了地气。这种狭隘在污染了自我形象的同时,也让城市精神变得冷漠、市侩,以及急功近利,只能增加更多公共逆反、精神不和谐!

  著名学者杨东平曾说过:“试想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在安全之外,是否有购物、饮食、服务的便利,是否有吃早点、配锁、修自行车的地方,还要上学方便、看病方便、上邮局方便、上银行方便,不仅要方便,而且还要便宜,难道不是宜居的基本要义?”“于是,城市不再是一个自我生长的有机体,而成为被粗暴规划、改造的对象,可以不顾民生、不顾历史、不惜代价。”杨东平的担心,竟然在叶檀这里,得到了可怕的验证,实在是社会发展的悲凉!

  无论是专家,还是城市决策人,还是让我们放开胸怀,多接纳社会各色人群吧,毕竟,“城市即人”,城市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和谐和繁荣,创造更多的温馨和包容。如果我们都成了自以为是的狭隘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动力衰竭了,没了人情味和宜居色彩。这才是城市发展的最大悲哀。 (文/雷泓霈)

(来源:中青网)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