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落选院士成美“双院士” 曾批国内科技界弊端--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中科院落选院士成美“双院士” 曾批国内科技界弊端

2013年05月02日15:18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有网友调侃:说明中国院士的门槛高,或者是成就太大在中国找不到评委

  这几天整个中国科技界都在关注一件事:在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中落选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施一公4月30日被美国国家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是此次当选的21位外籍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此前的4月25日施一公还入选了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对此,有网友调侃称:“说明中国院士的门槛比美国院士高,或者是施一公的成就太大了,在中国没法找到评委评他当院士。”

  曾“炮轰”科技界弊端

  在中国科技界,施一公的大名早已尽人皆知,除其杰出的学术成就有目共睹外,这位科学家还在不经意间“创造”了几件具有明星效应的事件:一是2008年他放弃千万美元的优厚科研待遇,从普林斯顿大学辞去终身教职回国,在美国引起震动,《纽约时报》对此做了专题报道,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重大标志性事件之一;二是2010年,施一公和他的好朋友、同为海归科学家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科学》杂志联合发表文章,批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

  2011年落选中科院院士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中,施一公和饶毅两位海归科学家双双落选,引发了舆论对院士增选的热议。为此,饶毅当时撰写了一篇4000余字的博文,标题为《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为施一公的落选鸣不平。饶毅认为,院士评选中重视的不是学术水平、学术年资、在国内科学贡献大小,而是“在有些人面前低头排队的时间,有时可以起很大的作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饶毅表示,不做院士而继续科研,可以激励青年专心学术不要过多看院士脸色;要人“夹着尾巴才能做院士”其实是缺乏自尊。施一公谈及此事时则表示,科学是高尚的,但科学家不一定就高尚。在他看来,国内太注重外表,注重头衔。

  美外籍院士更看重成就

  成立于1863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被称为聚集每个时代最优秀科学家的组织,现有院士约2200位,外籍院士约400位,其中约200位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据了解,美国国家科学院对院士的要求是,“在其学术领域里终生做出卓越的、持续性的贡献”,每次至多增选72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根据该院程序,没有对年龄的特殊规定,也就是说任何年龄段当选都在情理之中,它不接受任何个人申请,每个当选者都是在增选投票结束后,通过电子邮件知道消息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只是一个荣誉称号,任何待遇、津贴都是“零”。

  在施一公之前,我国已有多人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如华罗庚、夏鼐、谈家桢、冯德培、周光召、贾兰坡、陈竺、白春礼、袁隆平、李爱珍等人,其中不乏在当选外籍院士之前还不是中国院士的先例,如2007年入选的信息领域科学家李爱珍,她曾先后参加1999年、2001年、2005年的中科院增选和2003年的工程院增选,屡次不中。

  本报记者蔡文清 张航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