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这里是首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有闻名世界的奥运鸟巢、水立方,有海外知名的798艺术区、三里屯酒吧区,有首都图书馆、电影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这里也是外来流动人口最多的一个区,首都城乡结合部面积最大的一个区。
公共文化服务,如何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形态?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在哪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朝阳区探索建立“3+1”模式,突出“统筹、共享、均等、便捷”。
考察朝阳区对这道考题的精彩解答,可以从“黑钻”说起。
创新“3+1”模式,服务功能跨越区划
“黑钻”,是周边群众对垡头文化中心的昵称。它位于北京东郊,周边有传统村落,有新型住宅区,还有外来打工者的集聚区,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黑钻”的使命,是为周边居民营造一个共享文化生活的小世界。
这栋建筑地上6层,地下3层,楼体通黑,外形酷似一颗钻石:
一层是“黑钻剧场”,有舞台,有300个活动座椅,便于举办大型活动;二层是阅览室和捐书驿站,读者可以在此交换书刊,也可以为贫困儿童捐献书籍,还可以报名成为文化志愿者;三楼是文化居委会;四楼以上有图书馆,可以实现北京市内所有图书馆图书的通借通还,有绿皮火车咖啡厅,有各类文艺学习的教室、工作室……
地下一层是电影院、展厅;地下二层是社区文艺团队排练室、老年活动室,还有深受欢迎的舞蹈教室、乒乓球室……
这颗“黑钻”,闪耀着时尚的光彩:图书馆布置得像沙龙;教室外墙上的壁画,是清华工艺美院学生的作品;通往电影厅的走廊,布置成艺术品的展示空间。
“我太喜欢这儿了!”居民刘连启在垡头北里住了几十年,去年“黑钻”开放后几乎天天来。不仅是刘大爷这样的老人,在CBD上班、在附近居住的年轻白领、农民兄弟,还有附近高校的师生,都是“黑钻”的热爱者。
“黑钻”还创新了文化治理模式,成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文化居委会”。垡头“文化居委会”成员由区域内居民推选代表组成,采用规范严谨的议事规则。“这一年文化中心搞什么活动,上什么项目,都要由这个文化居委会说了算。”垡头文化中心工作人员说。
过去,城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通常只有“区—街乡—社区(村)”三级。朝阳区的创新是“+1”:打破以行政体制设置公共文化设施的格局,在“区级”和“街乡级”文化设施之间,增加了地区级文化中心,由此形成了高效便捷的“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垡头文化中心功能跨越区划,同时服务周边王四营乡、十八里店乡、黑庄户乡、南磨房乡、豆各庄乡和垡头街道“五乡一街”的几十万居民,其“共享”式的交流功能,成为地方和谐发展的文化粘合剂。
提供便捷服务,“一刻钟文化圈”成形
按照计划,朝阳区今后还将新增10个左右与“黑钻”一样的地区文化中心。
作为北京市的第一人口大区,截至2012年底,朝阳区常住人口374.5万,其中外来人口近170万。区委书记程连元说:“针对区域面积大、发展不均衡特点,朝阳区创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3+1’模式,区级文化设施重在统筹,地区级文化设施重在共享,街乡级文化设施重在均等,社区村级文化设施重在便捷。”
文化服务的亮点,也在朝阳区街头展现。这里,既有提取物质财富的24小时自助取款机,也有提供精神食粮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
“有了这个大家伙,我们吃过晚饭出来遛弯的时候,都能够借书还书了。”爱读书的穆立军,站在一台酷似ATM机的设备前高兴地说。这套“自助图书馆系统”拥有1000册以上的图书容量。凡持有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的用户都可以享受365天、7×24小时的自助借书、还书、图书续借、查询文献等服务。
朝阳区图书馆负责人介绍,24小时自助图书馆所处位置,与已有街乡图书馆实体馆舍地理位置实现了错位,根据周边人口密度大、交通便捷、具有开放性、安全及居民对书籍需求明显等原则选点。目前投入使用的80台自助图书馆,累计办证9090张,借阅、归还图书超24万册次,办证数量占区公共图书馆同期办证总量的近一半,图书流通量占37%。
书香浓郁,得益于投入提升。2012年,朝阳区文化支出4.01亿元,比2011年增长17.1%,人均文化支出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
目前,全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现有区级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地区级文化中心3个,街乡文化中心38个、街乡图书馆43家,社区(村)文化室460个,益民书屋148家,此外,还有博物馆54家,奥运文化广场4个、露天剧场2个、500平方米以上文化广场181个、农村文化大院9家、农村数字电影固定影厅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一刻钟文化服务圈”,百姓能够就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
专项规划推进,指标体系落地
如何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城乡百姓?朝阳区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有规划,成体系,强保障,见水平。
朝阳区制定了北京市首个文化设施专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突出政府保障功能。依托“3+1”四级网络,公共文化队伍、活动、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获突破。
文化队伍如何建设?朝阳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区域内文化人才多,筹建规模5000人的“朝阳艺术团”,深入基层公益演出;群众热情高,政府投入扶持群众文化队伍,目前已达1600余支,参与人数5万多人;借助创建契机,街乡文化中心充实100余名基层文化干部,都是年轻化、专业化人才。
文化活动如何开展?朝阳区从区到社区(村)四级都有品牌活动:区一级,“民俗文化节”是传统节日品牌,国际风情节、流行音乐周是现代艺术品牌,打工者艺术节是特色服务品牌……地区级,垡头文化中心推出“读书不输”居民读书小组、居委会主任的生活哲学角、旧货市场博物馆等项目……街乡层面,三里屯街道有“国际街区灯会”、南磨房地区有“关王小年庙会”……社区(村)一级,仅9家农村文化大院,两年来就累计举办活动千余场次,参与活动5万余人。
文化工作如何评估?朝阳区制定了“2+5”指标体系,即区、街乡两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和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街乡文化中心、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众不同的是,“2+5”的评估,既有部门自评、主管部门评价,更有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群众满意度调查。近期,朝阳区还在研究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国际化是朝阳区最突出的发展特征,这里的文化活动更是走向了世界。民俗博物馆去年11月在韩国合作举办“亚洲婚俗展”,区文化馆下岗女工大鼓队赴芬兰、爱沙尼亚演出,国声京剧团赴美国纽约市演出……
从城区到乡村,从国内到国际,从基本文化保障到精彩文化生活,朝阳的文韵芬芳,伴随着示范区建设,愈发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