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4月27日电(张玉清、于雷、黄书波)4月26日,当车厢外的天空微微露出鱼肚白,饶光华就已经醒了。芦山县龙门乡青龙村龚淑琼大妈家存在危房里的谷子,让成空某司训大队班长饶光华一夜都没睡踏实。
7时10分,胡乱扒了几口早饭,饶光华带着班里的同志跑步赶往青龙村。
8点半部队有任务,这是连长蒋禄勇昨晚通知过的事情,他只有一个多小时时间。
径直赶到龚大妈的门前,3公里多的山路,着实把这些握惯了方向盘的汽车兵们累得气喘吁吁。年过花甲的龚大妈看到一大早赶过来的官兵们,喜悦中伴随着无奈。她们家已快无米下锅了,而家里存粮,都在危房的阁楼里。昨天晚上,饶光华带着战友要上楼搬粮食,被龚大妈硬拦下来:战士们跟自己的儿子差不多大,她不忍心让战士们冒险。
龚大妈的家在地震中成了危房,屋顶的瓦片都掉光了。谷子堆放在阁楼上的粮仓里,饶光华让战士们沿着楼梯一袋袋向外递粮食,而他却在最危险的粮仓前负责把谷子装成袋。
“快跑!”在外担任安全员的李本东突然大叫一声。
余震来袭,饶光华本能地抱着头蹲在墙角。震感消失后,他的第一反应是透过窗户数了数院子里站着的人:“都没事吧?”
在龚大妈的感谢声中,饶光华和战友们又匆忙赶回部队。
“帐篷60顶,今天必须完成。”蒋连长向全连下达新任务后,转身扎进了搭帐篷的人堆里。全营要在一天时间里为青龙村建立一个集中安置点,连长的压力很大。
饶光华和战友们进入搭建场地,营里大部分的班都已经把材料运送到位。“不能落到后面。”班里9个人简单碰了头,确定由4人组成搬运小组,5人组成搭建小组,先搭架子,最后统一上篷布。
饶光华是搭顶棚的一把好手,这活当然非他莫属。搭顶棚虽然是巧活,但还是很耗费体力,每搭一顶帐篷,都要蹲下起立近20次。
太阳慢慢爬上山头,温度越来越高,汗水顺着战士们的脸庞滴落在地上,浇灌着一顶顶乳白色的帐篷如春笋般破土而出……
夜幕降临,安置点帐篷搭建的主体工作已经完成,官兵们都在打地桩固定帐篷。铁锤和钢钉撞击的声音响成一片,在寂静的乡村传得很远很远……饶光华一会儿操着铁锤打地桩,一会儿拿着背包绳测间距,依旧忙得不亦乐乎。
21点10分,帐篷全部搭建完毕。p 晚点名时,蒋连长宣布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今晚可以洗澡。来到灾区一个星期,官兵们身上已是汗掺汗、泥叠泥,早就渴望洗一个痛快澡了。只是救灾的时间紧、任务重,大家都把愿望压在了心底。
当饶光华走进淋浴车的时候,里面挤满了人,三四个人合用一个沐浴头,感觉就像是下了一锅饺子。尽管洗个澡也像在打仗,5分钟结束战斗,还没把身上的沐浴露冲洗干净,就得为外面的战友腾位置,可还是让人浑身舒畅。
22时30分,饶光华给妻子打了个电话。妻子怀孕已经9个多月了,饶光华原本买好了4月20日晚的车票,准备回成都照顾妻子,可地震让他取消了行程,“不能回家,总得把关心送到”。
打完电话后,饶光华爬上了卡车的大厢板。由于把帐篷支援了灾区群众,他们至今都还睡在车上。此时,劳累了一天的战友们已经入睡,鼾声在车厢里此起彼伏……
最靠车尾的铺位是饶光华的,当他躺下的时候熄灯哨已经响起。借着皎洁的月光,他从上衣的口袋里掏出了士兵证,里面夹有妻子的照片,还有那张没有来得及退的火车票。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