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天全县自救 村民自发找水源--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芦山地震:天全县自救 村民自发找水源

2013年04月23日18:02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新华村二组村民在损毁的房中做饭。 记者刘平摄

  脸上还带着两处伤疤,44岁的王忠已经升起小店的卷帘门,支起太阳伞,劈柴、生火、起灶,准备开门迎客。

  雅安市天全县新华乡,4月22日8时,王忠的烤鸭店,在“4·20雅安地震”后第一次营业。4月20日地震发生时,王忠正准备开门营业,突如其来的晃动,让他夺门而逃,并因此受伤,而他位于新华乡铜山村的家也房屋受损。

  只过了两天,王忠便和妻子王国兰一起,重新支起店铺,他说:“地震的时候,真是吓死我了,但是现在也该恢复正常生活了,日子还是要过下去嘛。”

  在天全县,王忠并不是个例,当地震刚刚过去两天、余震依然时常袭来的时候,这里坚强的人们,已经展开生产自救。无论救援和物资是否到位,天全的生活正一点点走上正常的轨迹。坚强,是当下天全传递出的积极信号。

  “王烤鸭”只停业一天

  冰箱里的鸭子足够烤一炉了

  “我这脸上的伤,就是那天地震的时候留下的。”说起自己脸上的伤疤,王忠还有些羞愧,因为那是他跑得太快、脚下拌蒜跌倒造成的磕碰。

  王忠的烤鸭店,在新华乡小有名气,他也因此得了个绰号“王烤鸭”。“王烤鸭”在4月20日摔得不轻,脸上的两道疤,又长又深。但他只休息了一天,昨天一早,便开始和媳妇王国兰一起张罗着重新开张。

  店铺的内墙还有裂纹,余震也常常让墙壁摇晃,而且震后的新华乡断水断电。但好在冰箱、烤箱、炉子、锅碗瓢盆损失不大。冰箱里的鸭子,数量不多,但足够烤一炉的了。王忠先用独门炉料腌制,然后用吊钩将鸭子探进炉内壁,码放整齐,接受果木烤制。王忠说自己的鸭子皮脆肉嫩,他一辈子没出过四川,也没尝过北京烤鸭,但相信自己的“王烤鸭”一定比北京烤鸭可口。

  腌制鸭子的炉料并不浪费,王忠他们继续做卤货——牛肉、鸡爪、猪尾巴。忙活了大约3个小时后,原本空空荡荡的货柜中,便能看见烤制焦黄的鸭子、鲜亮的卤货。闻着味,老街坊们就捏着钞票,过来买鸭子了。

  20元钱一斤,王忠的鸭子卖得很快,但他知道,可能要卖掉上千只鸭子,才能挽回地震的损失,尤其这已经是他家遭受的第二次大地震。

  距离烤鸭店大约10公里,顺着蜿蜒的山路,就是王忠在新华乡铜山村的家。因为烤鸭店经营得不错,王忠家的三层小楼,显得很气派。但走近一看,便能看见墙上爬满了裂缝,尤其从内部观察,感觉这栋崭新的小楼岌岌可危。因为害怕余震给房子带来更恶劣的影响,王忠在自家的院内用彩条布简单搭建了一个帐篷,把老父亲和小儿子转移到里面。

  王忠的大儿子在成都打工,小儿子王基鑫只有14岁,却少年老成,已经可以帮家里做很多事,而在5年前,王基鑫还会被地震吓得哭鼻子。

  2008年“5·12汶川地震”,铜山村也遭了灾,王忠家的老宅子,在那次地震后彻底丧失了居住功能。之后,王忠花掉了多年积攒下来的30万元,盖了现在的三层新楼。没想到,现在新楼又因“4·20雅安地震”成了危房。

  可贵的是,王忠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把希望寄托在被动救援上,他选择了立刻“恢复生产”。“家的房子肯定是要重建了,从现在就要开始攒钱,要更加辛苦一点,好在家里的孩子都大了,都懂事了,不需要我们操心。”看着个头已经快赶上妈妈的小儿子,爸爸王忠对恢复家园信心十足。

  塑料管分散到取水点

  村民自发找水源

  地震发生后,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天全县全境居民房屋均大面积受损,而且断水断电。在新华乡便民服务中心,一台柴油发电机,不仅给一台电视提供电源,还要负担附近居民的手机充电器。

  周边几个村子的居民,步行、骑摩托、搭农用拖拉机,赶到新华乡便民服务中心,给手机充电的同时,也通过电视,关注地震救援的最新进展,新华村二组的赵艳丽便是其中一员。

  赵艳丽是个山东人,几年前嫁到新华村二组,如今,已经怀上了身孕。虽然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四川话,赵艳丽还是能透出她骨子里北方女子的豪爽。

  新华村二组是典型的山地村庄。天全是离雅安最近的山区县,地处二郎山东麓,东接成都、西连康定,是通往西藏的咽喉要道。而新华村二组虽然在天全境内,但却是距离震中芦山最近的天全村镇。

  新华村二组的大部分民居,都沿袭着传统的砖木结构,在地震中,这些民居很容易倒塌。好在地震发生时,村里绝大部分村民都在农忙,所以人员伤亡很少。

  目前,新华村二组最急缺的是干净的饮用水。村里的自来水管只能放出浑浊的“黄汤”,而井水也因地震而不适合饮用。再加之交通等多种因素影响,救灾物资还没有大量输送到这个偏远的山村。

  幸运的是,这里的气候条件,让找水源变得相对容易一些。雅安就被称为“雨城”,而天全名字的得来也和雨有关。据《天全州志》记载,易漏为“全”,天全其实是“天漏”的意思,足见当地的雨水充沛。

  在新华村二组的后山上,有一个一平方米见方的小水池,雨水、地表径流和山中泉水,汇聚于此。

  几条塑料水管,从小水池中蔓延出去,分散到村中的取水点。全村约300口人,暂时都只能靠这一个小水池取水。

  小水池的水并不太干净,水色有些微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沉淀,才能适合饮用。而且由于取水量大,现在小水池的水位,只有不到半米。

  有了水,再从倒塌的房屋里抢出一些米,新华村二组的村民,基本能保证不饿肚子。但是,赵艳丽还是希望,外界的救援物资能尽早运来,供电能尽快恢复,时有时无的电话信号,也能早日正常。

  她的期望代表着天全山区农民的心声。他们有米,但是缺水,不方便煮饭;他们有稻谷,因为缺电,不能加工成米。

  在河埝三组,村民岳中平家的房屋完全变成了废墟。岳中平和妻子赵发菊,从废墟中抢出一部分稻谷,但是因为没法碾成米,岳中平的小女儿,只能啃方便面充饥。

  信用社重营业

  从楼内搬到室外

  新华乡中心位置的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营业厅,是方圆二十公里唯一一个银行网点。附近几个村的村民,都要在这里存取钱。因为业务量大,信用社营业时间长,每天早晨8点钟不到,就要开门营业。

  4月20日地震发生时,信用社刚刚开门,剧烈的摇晃,把顾客和工作人员都“赶到”了室外。“好在当时运钞车还没到,信用社里没多少钱。”主任梁超说。很巧的是,4月18日,当地信用社刚刚进行了工作机制改革,由县一级信用社统一管理现金。每天早晨,运钞车将现金从县一级信用社取出,分发到乡一级信用社,每天傍晚,县级信用社再将现金从乡级信用社收回。

  经过一天的休整,昨天一早,天全县境内所有的信用社开始恢复营业。新华乡的营业厅,从楼内搬到室外,五名工作人员、两座白色帐篷、一台柴油发电机,虽简陋但功能齐备。由武装押运保护着的运钞车,刚到8点便已经抵达,荷枪实弹的安保人员保证着现金的安全。银行的5名工作人员全部是雅安本地人,但在这个特殊时期,谁也没有离开岗位。24岁的程月,是五人中年龄最小的,看上去柔柔弱弱,她家所在的荥经同样受灾。地震发生后,她只是和家里通了个电话,没有离开天全,休整一天后,立刻投入工作,“这个时候,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生产生活的稳定吧,要让大家觉得我们的生活,在地震后很快就能恢复正常。”

  昨天下午,当记者离开天全时,手机信号终于恢复。一条让人倍感希望的新闻传来——天全县人民医院的空地上,一顶顶标注着各自职能的帐篷有序排列,短短一天半时间,11个地震宝宝降生,这对此前新生儿平均每月不过两三个的天全县人民医院来说,堪称奇迹。(记者孙毅)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