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22日电 (记者杨文彦)由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与福建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3届年会暨第2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坛”于2013年4月20-21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体制改革、创新驱动与结构调整”。会议重点研讨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与战略、创新型国家与科技发展战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国际产业结构演进比较、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国际竞争力研究、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刘国光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警惕以“市场化为名”推行“私有化之实”的倾向,一定要防止“西化”、“分化”、“资本主义化”的思潮干扰我们的改革大业,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切实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不断完善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制度,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和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论述,依据不断变动的国情和世情,提出应该从产权、分配、调节和开放这四个层面或关键词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和内涵,而且必须加强党中央对改革的统筹领导。
在完善创新驱动理论与机制问题上,与会专家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也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当前,一是要完善创新驱动内涵的研究,着力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密切关系中探讨创新驱动的深刻内容;二是要建设和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创新型人才是开展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中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我国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就必须办好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人才资源提供重要支撑;三是要切实完善企业创新机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创新资源的流动,建立基于企业联盟的技术标准形成机制,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各种技术与标准联盟,促进企业、产业的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在创新驱动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上,与会专家认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是资源高效配置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资源能源约束日趋严峻和国民财富增长日趋迫切的情况下,切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唯一途径。一是要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并以其推动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并举,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平衡日益扩大的高低端产品价格“剪刀差”,从而改变我国产业在国际竞争中长期以来所处的不利地位。二是要通过基于完整产业链的多环节系统的技术创新,掌握整个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才能突破国外产业链高端产业的封锁,从而实现整个产业、产业链的升级。三是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是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和保护自由和开放的思想市场。四是要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强化产业基地建设,搭建实体经济发展平台,提供实体经济的发展保障。
在创新驱动与经济转型发展问题上,与会专家提出坚持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党对历史经验做出的科学总结、是主动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抉择、也是科学把握经济周期性规律的必然要求。为此,一要推动经济转型发展除了要加快现代化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外,还要强调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区域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的转型以及社会财富分配的转型等。二要高度强调创新战略和技术进步,坚持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创新型城市群和产业群,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三要加快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和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四要大力推行技术革新、节能环保,使其成为我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广东省委党校、甘肃省委党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等全国1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