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过战地美术记者,用画笔报道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事;他19岁时创作的版画《老列兵》入藏中国美术馆;他与人合作的连环画《高山下的花环》等让人至今难以忘怀。他从速写、连环画、图书插画起步,历经五十年磨砺,终于从一个报社的美术编辑成长为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他是谁?他叫陈玉先。4月10日,为期一周的“墨舞中华”陈玉先从艺50周年水墨舞蹈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期间,陈玉先接受《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时表示,五十年来,他一直坚持用画笔记录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如果是自己稍稍有一点成功的话,那就是全靠了自己的勤奋和悟性,“一个人成功真是脚踏实地走出来的,别无途径。”陈玉先说。
>>谈展览
用作品传递正能量
此次展出的陈玉先“墨舞中华”水墨舞蹈画展占据了中国美术馆的2、4、6号厅。在展出的136幅水墨舞蹈作品中,陈玉先用画笔再现了中国56个民族神采飞扬的歌舞,无论是《天韵歌声》(傈僳族)、《舞出吉祥》(阿昌舞),还是《大唐华章写意》(朝鲜舞)等,不同的舞蹈运用不同的手法,线条刚柔虚实多变,墨韵润泽灵动,尤其是画面上的人物个个眉飞色舞,喜气盈盈,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感染着每一个前来观看展览的人。
陈玉先说,这次展出的水墨舞蹈题材作品是他近年创作的一批精品,“因为记者采访工作需要,多年来我到过许多地方,尤其是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比如云南、贵州、新疆等地,有些地方虽然偏远,经济尚不发达,但人们都很乐观。就像我到新疆的某个村子,田间地头,只要有人在那一躺,手鼓一打,咚咚咚,所有的男女老少都跑过来跳起来,那个舞姿简直让你如醉如痴。那个个都是天生的舞蹈家啊。他们的精神面貌深深地感染着我,我就想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奉献给我们这个时代。”陈玉先说,“尽管生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我们总是要去面对,我就想要通过作品更多地传递出一些正能量。”
>>谈创作
笃信石涛绘画主张
陈玉先自认19岁成名,他先后画过版画、油画、历史画、人物画,后转入水墨舞蹈。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评价陈玉先的作品说:“他的水墨舞蹈人物,不仅舞姿形体优美,而且人物飘逸传神,无不灵动着生命之美和韵律之美。可以看出他是将西画的写实造型有机地融入中国画的写意语言之中,使作品洋溢着生动和谐而又欢快的气息。”
对于靳尚谊的评价,陈玉先认为是中肯的,也准确概况了他的创作特色。谈起创作,陈玉先滔滔不绝。在他看来,他的水墨舞蹈人物,受叶浅予影响最大。“叶老讲程序化,追求装饰感。如何在前辈的基础上更上层楼?我经过思考探索后,发现大多数画家在画人物时多是静态的人物造像,而动态中瞬间的美却少有画家来表现,摄影家在捕捉舞蹈动态时也很难拍到理想的照片,因为人在运动中发力,她们的面部表情其实是很狰狞的。要把舞蹈者美的一面表现出来,我就将动与静中最美的瞬间组合起来,再造出一个优美的舞者形象。”
陈玉先认为,他的创新是由于时代在不断提升他的审美理念和创作热情。他说:“在艺术追求中,我笃信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笔墨,时代即是生活气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作品,即是时代精神。走向生活,即是走进时代。”基于此理论,陈玉先笔下的《开国元勋》《秋收暴动》《万水千山》《小平,您好》等作品,以及眼下主攻的水墨舞蹈人物莫不如此。
>>谈速写
它是艺术中的艺术
陈玉先自称如今能画好画,得益于早年打下的一手出色的速写功夫。在自学美术的最初岁月,他从朋友那里见到契斯恰柯夫的《素描概要》,从此大开眼界。“从那时,我明白了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而素描、速写不仅可以成为世界名画,同样可以造就艺术大师。这在创作上真是帮了我大忙。”陈玉先说:“直到今天,我出门依然会随身带着速写本,遇到什么就画什么。”
有鉴赏者在谈到陈玉先水墨舞蹈时,总会夸奖他的速写,特别是动态速写画得好,说他的水墨画舞熟练轻松、落笔自如。在陈玉先看来,让他感到遗憾的是,现在的画家似乎不重视速写能力了,认为那多是些雕虫小技,“但我却重视有加,因为素描速写是艺术中的艺术。精炼的笔触,快速的捕捉,是这门艺术的精髓,它源自生活,却不临摹生活。”陈玉先认为,其实,古今中外的绘画名家,无一例外不摹写自然,又因不同时代的画家对自然与社会、自然与情感、自然与人生、自然与理性的各自理解,最终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创作流派、艺术风格。
>>谈成长
成功从来辛苦得
陈玉先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曾在部队当警卫战士。热爱绘画创作的他偶有作品在报刊上发表。24岁的时候,他被调任《解放军报》美术编辑,从此开始从事专业美术工作。“记者的工作让我有机会到基层,到边寨,到哨所,到高山,到草原,到大海去,很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我都走遍了。农民田间劳动,工人生产建设,部队放哨站岗,甚至战场,我都去过参与过画过。”陈玉先自豪地说。
五十年来,从重大题材创作、领袖名人肖像作品及水墨舞蹈人物,陈玉先创作颇丰,不仅数量惊人,质量也很高,多幅作品参加全国展览并获奖。“白天要上班,我的创作都在深夜里完成。”陈玉先说。然而,以创作高产、多能著称的陈玉先并非美术院校科班出身,“我没有进过美术学院,生活就是我的课堂,工作就是我的老师。有人说我很有灵性,我说你们说得都不对,我有的只有苦干苦学,有一点韧性,如果再说得好一点,大概也就是悟性略微高一点。”陈玉先说。在陈玉先看来,一个人的成功真是无捷径可走,勤奋、能吃苦才是王道。
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陈玉先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对他影响较大,“像我这一代人,是读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大的,受保尔·柯察金的影响极深。不求名利,有时连稿费都没有,但想着从事的是自己喜欢并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一切都坦然了。”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陈玉先劝时下的年轻艺术家,认定走艺术这条路,就要脚踏实地,要有责任心和天赋,“这条道路需要才华,需要心静如水的心态,需要刻苦追求,成功没有捷径可寻。不是你大刷子一刷,上面贴上几张报纸啊,锡箔啊,嵌几个瓶瓶罐罐在上面就行的,没有绘画功底的艺术是苍白的,毫无艺术魅力的。”陈玉先说。
>>记者手记
一个美术编辑的凤凰涅槃
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报社美术编辑蜕变成一位出色的画家,其间的道路要走多久?画家陈玉先用自己的脚一步步丈量出这个距离——接近五十年。
与陈玉先老师第一次见面是在中国美术馆的咖啡厅里。他身材较高,衣着朴素,搭配的红格子衬衫显得格外精神。眼前的陈老师看着大概五十多岁的样子,但其实已近七十了,然而脸上那股帅气却依然未褪。他精神矍铄而饱满,十分健谈,虽然是一位艺术家,但言谈举止中仍然透露出军人的气质——理性而严谨。
他家境一般,并非美术科班出身,只是凭着一腔热忱对艺术孜孜以追,且成就丰硕,在国内画界颇为人称道。陈玉先以自己的刻苦追求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一个从美术编辑到画家的“凤凰涅槃”。陈玉先的经历,其实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励志故事,他的成长必将对向往艺术却徘徊在门外刚出道的青年艺术家有所启迪。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