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80多个政府部门纷纷向社会公开了各自2013年的部门预算,与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同时亮相。
自2010年首次公开部门预算起,中央各部门推进部门预算公开已是第四个年头。今年的部门预算公开工作有哪些特点和看点?
三公经费预算首次同部门预算一并公开,内容从类到项进一步细化
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的一大看点,是公开时间进一步提前和集中。2012年中央部门是在4月23日至25日三天时间内公开了本部门预算,而今年则提前到4月18日,而且在一天时间内,80多个中央部门都晒出了本部门的预算。
“将‘三公经费’预算随同部门预算一并公开,是此次预算公开的一大亮点。”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表示。
白景明说,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是7月份随同部门决算一起公开的,今年“三公经费”预算改变了以往随同部门决算一并公开的做法,第一次随同部门预算一并公开,更加便于社会对预决算情况进行监督。
从公开的内容来看,今年预算的一些科目更加细化。2012年,各部门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支出5个类级科目的支出细化公开到项级科目。今年在2012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2个类级科目。
2012年各部门公开的内容中只反映了政府性基金支出情况,今年增加公开了政府性基金收入情况。同时,针对2012年部门预算公开时社会比较关注的住房保障支出等问题,中央部门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说明,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一些机构和职能进行调整的中央部门,待调整完成后再作公开
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介绍说,2010年报送全国人大审查部门预算的部门中,共有75个部门和单位公开了部门预算,之后逐年增加,2011年为92个,2012年为95个。
今年的情况有些特殊,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像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都是新组建的,而铁道部、电监会等部门在机构改革中不再保留。这些部门如何公开部门预算,受到特别关注。
对此,这位负责人表示,2013年,一些中央部门机构和职能进行了调整,这些部门的预算也需作相应调整。由于相关调整工作尚未完成,这些部门暂未公开部门预算,待职能和预算调整工作完成后再作公开。 (记者 李丽辉)
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亮相
只减不增 开了个好头
4月18日,财政部向社会公布了中央本级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数据。与2012年预算执行数相比,2013年中央本级预算“三公经费”减少1.26亿元。
“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是新一届政府对公众的承诺,也是社会关注热点。今年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账单有哪些变化,只减不增如何落实?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中央部门公务接待费预算平均压缩4.3%
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说,中央“八项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以及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两会上做出的本届政府任期内“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承诺,对控制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把党中央的这些要求落到实处,财政部在编制预算时作出了严格规定:
严格控制中央部门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规模。编制2013年部门预算时,在确保中央部门2013年“三公经费”总体不增加的基础上,对公务接待费预算进一步压缩,中央部门平均压缩了4.3%,有的部门压缩了6%.例如,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3年海关系统公务接待预算3358。86万元,比上年减少214。4万元,在上年的基础上压缩6%。
同时,加强“三公经费”预算执行管理。明确要求中央部门将“三公经费”支出控制在年初预算批复的规模内,切实提高“三公经费”预算约束力。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调整,预算执行中原则上不追加部门“三公经费”预算。
这位负责人表示,2009年以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相关支出持续下降。
下一步,财政部将按照党政机关厉行勤俭节约的有关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经费开支标准,继续严格控制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规模,确保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总规模比上年只减不增。
多个中央部门主动压缩今年三公支出
主动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也成为今年很多中央部门的一大亮点。
比如,国家发展改革委2013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为3944.18万元,比2012年预算数减少383.56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减少了380万元。
科技部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数较2012年预算数减少100.01万元,按照中央厉行节约的要求,进一步压缩了2013年公务接待费的预算水平。此外,该部门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数较2012年预算数减少了647.21万元。
正常公务开支应保障,专家建议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
此外,对于“三公经费”和“三公消费”,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社会上存在一些误读。
刘尚希说,“三公经费”是党政机关维持运转或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所开支的相关支出,是政府行政开支的一部分。如,国家外交外事活动、中央部门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等产生的出国费用、中央部门履行执法执勤等公务所需车辆的运行维护费用、来访外宾的接待费用等属于“三公经费”支出,是部门履行职能需要的支出,理应由政府财政负担。
而“三公消费”,如果因工作需要产生,应由政府财政负担;但公务人员在工作之外的费用,政府不能为他支出,也不能让企业或其他渠道代付。
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让权力公开透明,也是最有效的防腐剂。从今年开始,要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公开的形式要通俗,要让老百姓看得懂。
“今年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为今年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开了个好头。”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教授白彦锋说,“对于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尽可能让公众了解得更详细。”他指出,只有哪些是该花的、哪些是不该花的一目了然,社会监督才能发挥切实作用。 (记者 李丽辉)
(来源: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