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现场)大旱连袭中的中国西南农村--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第一现场)大旱连袭中的中国西南农村

2013年04月15日11: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中新社昆明4月15日电 题:大旱连袭中的中国西南农村

  作者 庞无忌

  清明谷雨,本是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节气,中国川、滇之交的许多农民却在四年连旱之后,为今年的饮水和春耕发愁。

  在云南省永定镇麦拉村委会毕节小组,10余个村民正顶着烈日排队拉水。47岁的村民文学云说,为满足家中3口人和7头大牲畜的饮水需要,每两天就要出门拉一次水。

  当地政府每星期一次,通过运水车将水送到村里集中取水点,然后由村民或肩挑、或牛驮、或车载,将水拉回家中。除一周一次的政府免费送水外,文学云其他时候只能到山下的加水站买水。近年来,由于旱情不断加重,他家一年约有5个月的时间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用水问题。

  与永定镇毗邻的四川省攀枝花市亦是中国西南干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高温、大风的双重夹击下,攀枝花山间石砾裸露、草木稀少,黄沙漫天成为这一带的“标志性景观”。

  红格镇金河村村民刘洪国拖曳着长长的胶皮水管为干涸的农田补水。他告诉中新社记者说,自去年10月以来,攀枝花已连续170余天滴雨未落,自家地里的小水窖成为浇地的唯一水源。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称,去冬以来,中国西南地区大部持续少雨,滇北川南等地旱情发展较快。据统计,目前川滇两省农作物受旱近2000万亩,有逾400万人饮水困难。

  在干旱的多年袭击下,西南多地开始通过发展节水农业、改变种植结构、兴建“五小”水利工程(即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诸多方式保证当地“旱而不灾”。“这也是云南近两年虽旱更重却灾不增的原因”,云南省水利厅厅长陈坚表示。

  以在西南山区“遍地开花”的“五小”水利工程为例。一口小水窖可以蓄积20-30立方米水,四川省攀枝花红格镇金河村五社社长刘佑国说,在雨季的时候把雨水储存起来,到了最干旱的时候,就成了庄稼的“活命水”。

  干旱之年,大中型水库能灌溉大面积耕地,但在山区,小水窖、小水池等“五小”工程则因其灵活机动、造价低廉而备受农民亲睐。

  在接受政府2500元人民币的抗旱资金之后,云南省乍石村麦拉山小组村民李文聪自己掏了1000多元在院子里建起一口15立方米的小水窖。今年自从井水告罄后,李文聪一家5口人、10头猪全靠水窖里的储水过活。“够用两个多月呢”,李文聪表示。

  除修建小水利工程外,节水农业的发展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也是西南旱区近年来出现的新变化。

  攀枝花市仁和区混撒拉村是远近闻名的“芒果之村”。30岁的村民李地莲家种了3000多棵芒果树。她告诉记者说,“只要有水,这60亩芒果林就能为家里带来20万元左右的年收入”。但去年由于严重干旱,存下的水仅供“保树”,芒果收成减半。

  不过今年,村里既行开源也做节流,一面通过建设抗旱应急提灌站,从金沙江中抽水入池灌养果树;一面投入1600万元铺设节水灌溉管道,以节水增效。

  “提灌站建好之后,就不用担心没水浇树,今年肯定是个丰产年。”4月正是果农最为忙碌的时候,李地莲一边说着,手上不停忙活。

  在节流方面,混撒拉村村支书李德指着正在铺设的管道向记者介绍,以往每亩果林需400立方米水进行灌溉,但通过管灌、喷灌等技术改造,现在平均每亩果林的需水量将减少到80立方米,能有效节约水源、降低种植成本。

  45岁的毕文亮是云南省长湖镇德黑村村民,烤烟种植是他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每年近9亩的烟地能为他带来2万余元的收入。毕文亮为最欣慰的是今年村里开始铺设临时应急水源管道以及推广膜下小苗移栽。“以往在移栽烟苗时一亩地需要15立方米水,不过新技术让需水量减少一半左右”,毕文亮说。

  由于管道直通烟地,毕文亮无需像去年一样到40公里外的地方取水浇地,“当时拉一立方米水,需要20元左右的柴油费”。他说:“现在一亩地灌溉能省出300元的油钱和水费”。

  事实上,芒果、烟草、蔬菜等的种植都是西南地区在连年干旱下推广的“水改旱”计划的一部分。由于这些作物的销路和收成远好于传统的水稻,许多农民开始自发地调整种植结构。

  攀枝花市副市长李仁杰透露,去年攀枝花的芒果种植就在20多万亩总量的基础上增加了2万亩,农民为此增收不少。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副县长普建勇亦指出,在干旱之年种植水稻并不科学,当地亦在积极推动农民改为种植耐旱高产的玉米、核桃、林果等作物。(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