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高不成、低不就”:中国最大城市群谋求全球分工新定位
新华网上海4月14日电(记者李荣 张良) “长三角是中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城市群,应该为中国寻找创新升级的路径带个好头,避免在全球分工中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在14日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3次市长联席会议上,经济学家左学金这样认为。
左学金说:“中国产业总体是处于生产链的低端。”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国在创新上相对落后,其国际贸易按相关数据的换算结果显示,相当大比例属于国际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对于这一点也不应该觉得遗憾”。过去的30多年,中国的资源禀赋就是如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了飞速发展,但需要关注的是,现在中国的资源禀赋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此次长三角城市市长峰会上,不少与会专家都提到了中国发展面临两个既是“瓶颈”又是下一步转型提升“倒逼动力”的因素:一是适龄、相对成本较低的劳动力供给量开始下降;二是中国发展的环境约束在加强,前一时期中东部地区不断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中国发展到了提升价值链的时候了。
长三角城市群14日首次发出了一个“实施创新驱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宣言,表示将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创业资本等科技要素在长三角城市有序流动,共同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相互开放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大型公共仪器设备等科技基础设施。
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区域合作处处长程建新对记者说,长三角城市群应成为中国创新的“领头者”。创新,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要有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等多元一体的创新体系。
程建新说,“长三角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传统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上取得突破”。同时,联合区域内各城市共同打好“长三角牌”,推动更多的“长三角制造”向“长三角品牌”提升。
左学金等学者提出,包括长三角城市群在内的中国经济主干,应尽快寻找到创新驱动的有效路径,在全球分工中避免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中,也就是高端难与发达国家竞争、低端难与廉价劳动力等更为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竞争的“窘境”。
有专家认为,目前提到创新驱动,往往重视产业的选择,“其实更为重要的是价值链的提升”。在长三角新一轮提升中,应注意产业与价值链的同步提升。
长三角创新需要制度一体化的保障。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郁鸿胜说,长三角一体化,应从要素合作的初级阶段向制度合作的新阶段推进。要素合作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是要素的“自然流动”。但到了一定阶段,要素流动会受到区域间制度不一致的阻碍。
“这时候就需要政府搭台、政府唱戏。长三角各城市要拿出政策资源推进区域的深化合作,明确区域利益高于行政区划利益,在制度一体化上寻求突破。”郁鸿胜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