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4月12日电(记者白林)将于2014年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的“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项目,目前已进入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各地将在今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各项申报准备工作,迎接中国国家文物局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考察。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京杭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份,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
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大运河规模宏大、区域广泛,8省市35个城市参与联合申报,涉及10多个部门。按照申遗规划,今年6月底前必须全部完成各项申报准备工作。
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表示,河北段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申遗重要的一环,具有真实性、完整性的遗产特点,河北境内的东光谢家坝、华家口夯土坝本体维修已经完工。
华家口夯土坝也被称为“糯米大坝”。据介绍,华家口夯土坝百年来直接迎击运河水却少有溃堤,正是因为土层里掺入了大量糯米,增加了韧性。“为恢复华家口夯土坝原貌,我们采用了传统工艺,用糯米、石灰与黄土混合筑墙。”
除了文物本体保护,大运河监测预警平台也在加快建设,力争6月底前完成。监测预警平台将运用最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视频实时监控等手段。
同时,中国多地加紧建设大运河文化展示馆,加速完成界桩和保护标志设置、遗产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制约大运河申遗的主要是环境问题。因此,各地要下大力度加快推进申遗点、河道的环境整治工程,6月底前全部完成。
“大运河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大运河申遗将让这条文化遗产的河流流动起来。”张立方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