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0日,由中央宣传部、中共四川省委联合举办的“菊美多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图为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机关事务局副局长拥生卓玛作报告。新华网 陈竞超 摄
2013年4月10日上午9时30分,由中央宣传部、中共四川省委联合举办的“菊美多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华网进行现场直播。[直播首页]
[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机关事务局副局长 拥生卓玛]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叫拥生卓玛,我是一名瓦日乡籍干部,现在道孚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我和菊美多吉都是土生土长的道孚娃,我们一起在州府康定求学,我们同一年参加工作。
2001年7月,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和菊美多吉一块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岗前培训。他告诉我说,他被分配到扎拖乡。我知道扎拖是全县最艰苦的地方,可他却说:“我是山沟里长大的,现在终于参加工作,有了给父老乡亲办事的机会,条件再艰苦我也不怕”。
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后,我和菊美多吉见面的机会不多了,但是我每次看到他都感到他的进步很快。他是我们同期参加工作的同学中最早入党的,也是最早提拔为基层领导干部的。 2009年5月,省里决定在全省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试点村龙灯乡拉日村召开现场会,我被派到那里担任现场解说员。这是菊美多吉担任龙灯乡乡长后,那是菊美多吉担任龙灯乡乡长后主要负责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在一次聊天时,我对他说:“真没想到这么几年你都当乡长了”。他说:“我也是挫折中走出来的,也吃过不少苦头,才理出点门道。”我忙问:“有什么门道,也传授给我吧。”他说:“其实基层干部就是给群众办事的,只要你真心实意、想方设法地去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就会得到组织的认可,赢得群众的满意。”
2010年,菊美多吉调到了我的家乡瓦日当乡长,我每次回家都会听到他的故事。家里人对我说,村民们有什么困难都爱找乡长帮忙,他从不推辞,都会一件件地用心去解决。家里人给我讲的事情一次次印证了菊美多吉曾经给我讲的那段体会。
距乡政府25公里的布日倭村前面,是一条大河,一座不知哪个年代建造的铁索桥成为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村民赶牲口、背粮食,只能从晃晃荡荡的桥上经过。孩子们上学、放学,也必须要有大人照顾。菊美多吉上任才几天,就来到布日倭村。面对这座危桥,他说,应该赶快重修一座桥,要是哪天上学的孩子掉河里,问题就大了,要修就要修一座能过汽车的桥。
有一天,他听说南充市的援藏干部正在考察援建项目。他马上找到援藏工作队的领导,带着他们到现场考察。他们走在桥上,高一脚低一脚地晃动,大家只能扶着栏杆走。他对工作队的成员说,大家看吧,我们空着手都这么困难,村民们背着粮食化肥,牵着马赶着牛就更难走了。他还特意强调说:“你们能在这里修一座桥,留下的是民族团结的一座丰碑,藏族老乡会世世代代记住南充人民的深情。”过了两天,援藏干部就给菊美多吉打电话说,那天你讲的民族团结的大道理,深深地启发了我,我一定积极建议搞这个项目。不久后,一座投资100万元的钢铁桥,作为南充首批援建项目立在鲜水河上,新桥和旧桥紧挨在一起,鲜明的对比成为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
菊美多吉来到瓦日乡工作以前就查出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听说他经常头昏头痛。可他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病,整天都在为各个村子的事情忙碌。有一次,我碰见他从农牧局出来,他对我说:“我是来联系产业结构调整的事情的,乡亲们只有找到致富的门路,才有稳定团结的幸福生活,这些都是我整天琢磨的事情。”
2011年春天,菊美多吉听说县农牧局有土豆良种示范项目,全县20多个乡都在争这个项目。他想到农牧局局长四朗生根曾经是他的中学老师,就跑到四郎局长办公室,拉住局长的手说:“老师,我刚到瓦日乡当乡长,正好遇到这个让群众致富的好事。我保证,您把项目放在我们乡,我一定试点成功,不给老师丢脸。”回到乡上,他不断地给四朗局长打电话,又是恳求,又是感谢,终于他执着的态度让县农牧局下了决心,把项目安排在了瓦日乡。
瓦日乡争取到了土豆增收补贴项目:全乡12.5吨土豆种,每户可种两亩,每亩补贴600元。听说政府又发种子,又发钱,还高价回收土豆种,报名要求参加种土豆的农户很踊跃。分发土豆种时,菊美多吉亲自把土豆种子送到农户手中。秋收时,县农牧局以每斤1.2元的价格收购土豆种,种植户平均增收1200元。
我最后一次见到菊美多吉,是去年4月22日。那天,我在医院的病房里陪护我住院的姑妈。病房的门开了,菊美多吉走了进来。我诧异地问,你那么忙,怎么会想到来看望村里的一个老阿妈呢?他说:“阿妈已经85岁高龄了,听说生病住院了,我很担心。咱们各个村的老人我都挂在心上呢,我只希望他们健康长寿,多看看今后的好日子。”临走,还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两百块钱,硬塞到我姑妈手里。我表哥追了出去,想把钱还给他,可是那两百块钱是没能还回去,表哥手上却多了一本新华字典,说是菊美乡长给村里高绒翁姆家的女儿买的,让他帮忙带回去。事后,我给菊美多吉打电话,感谢他看望我的姑妈,还说起新华字典的事。菊美多吉说:“高绒翁姆是村里的困难户,他家的困难都记在我的本子上。咱们藏区的孩子读书不容易,生活在藏语的环境中,有了一本字典,可以解决大问题。这本字典在我身上揣了好几天了。”他的一番话,让我的眼睛湿润了。
2012年5月18日,是菊美多吉人生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上午8点开始,按照县委群众工作的安排部署,他和县群众工作组一行7人,来到尧日村召开村民大会,那天工作组组长崔彩云同志负责宣讲,菊美多吉在旁边当翻译,工作整整持续了一个上午。中午12点,工作组的同志们来到村级活动室,用泡菜下锅魁,填了一下肚子。这时,他的头又痛起来。大家都劝他休息一下。他说,老毛病了,过一会就没事。下午1点,工作组又到木拉村、鲁村开展进村入户工作。鲁村正在修公路,不通车,来回6公里的山路只能步行。烈日暴晒之后,又突然下起雨来。20多户人家住得相当分散。他熟悉每家每户,带着工作组走了一家又一家,一直没歇气。晚上8点多,一个同志在接到电话后告诉他,给我们乡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技术人员到县城了,县住建局让他尽快前去衔接。
晚上8点多,一个同志在接到电话后告诉他,给我们乡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技术人员到县城了,县住建局让他尽快前去衔接。晚上9点30分,当他们的车行至孟托电站时,他给爱人打了个电话。说这几天事情太多,等忙过了这阵子就一定回去看看。身旁的表弟说,嫂子怀着娃娃,你就不能多说几句呀。他笑笑说,没事的,你嫂子早就习惯了。
晚上10点半,到了县城,他立即和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技术员见了面,他们找了一家小餐馆,边吃饭边商量第二天的事情。半夜12点,他们回到租住的县委党校宿舍。表弟要去叫门,菊美多吉说算了吧,守门的老阿妈可能已经睡觉了,不要去打扰了。今天累得实在不行了,一步也不想走了,咱们就将就在车上凑合一晚,明天一大早还要赶回乡上。说完,就躺在了汽车的后排座上睡着了。
凌晨5点,坐在驾驶座上的表弟被车边早起转经人经筒的“呜呜”声唤醒,他回头问了一句,“哥,天快亮了,咱们什么时候出发?”菊美多吉没有回应。表弟认为他可能睡得太沉了,于是下车,打开后车门,想把他叫醒,可当碰到他手的时候却感到一阵冰凉,表弟一下子紧张起来,赶紧摸他的胸口,体温还在,却感觉不到心跳,心里更慌了,连喊几声后还是没有回应,他赶紧开着车冲向医院。医生说,患者突发脑溢血,大约在凌晨两点就去世了。
菊美多吉走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每次回到瓦日老家,看到那些为乡亲们奔波忙碌的基层干部时,我总感觉菊美多吉还奔波在山间地头,他还忙碌在村里乡间,他还喊着:“来了、来了,马上、马上,放心、放心……”
我也是一个进入而立之年的年轻干部,我和他一样正是为事业为家庭努力奋斗的时候,我能够切身体会到菊美多吉留下的遗憾。他是带着对父老乡亲的深深眷恋离开的;他是带着对年迈父母未尽的孝心离开的;他是带着对柔弱妻儿来不及的关爱离开的,我深深地为他惋惜。作为他的同志和朋友,这些年来能够亲眼见证、亲身感受菊美多吉同志的宝贵经验和崇高精神,是我最有意义的人生经历。我要终身以菊美多吉为榜样,忠诚于党的事业,脚踏实地的为父老乡亲们干好每一件事。
谢谢大家!扎西德勒!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