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4月2日电(记者王昊飞、周万鹏)人有生离和死别,刘洋每天的工作就是死别的最后一部分——遗体火化。
刘洋在吉林省长春市殡葬服务中心火化班工作7年,在这个没有微笑的岗位上,他也有着充满正能量的职业感悟:“我的工作就是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多年的工作让我感悟到人应当珍惜生命,珍爱家人,关怀身边的每一个人,并且简简单单、开开心心地活着。”
2日上午,记者来到刘洋的工作地点——拥有13座火化炉的火化间。火化间里光线暗淡,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焚烧味道。身材高瘦、肤色略黑的他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一边对记者感慨:很少有外单位的人关注他们这一岗位的工作情况,加之传统观念的限制,使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他“敬而远之”,这更增添了他职业的神秘色彩。
“每天7点半上班,下午3点半下班,工作内容除了对遗体进行火化外,还包括火化前的遗体接待、资料核对以及火化后的捡骨灰。”刘洋说,“我的工作虽然令很多人感觉排斥,但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人去做。”
28岁的刘洋毕业于重庆市民政学院现代殡仪服务与管理专业,他说最初的选择是出于好奇,当四年的大学理论课学完真正进入岗位后他才体会到好奇的“代价”。“非常恐惧!最初来的时候我不敢看遗体,更不敢碰遗体。”他一边整理着一具老年人遗体的衣着一边淡然地说:“大概过了一年时间我才适应,现在我不仅热爱自己的工作,感悟也越来越多。”
据长春市殡葬服务中心殡仪馆馆长助理吕庆录介绍,中心目前共有火化工9名,平均年龄27岁,“老员工”刘洋已是业务上的佼佼者,平均每天要处理30具遗体的火化及相关工作。为了给员工们进行心理解压,中心定期组织文体活动,每两年组织一次旅游。
“因为我们把良心摆得很正,每天把所有工作做好,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所以家人和女朋友很理解我。”刘洋说,“虽然在一个没有微笑的环境里工作,但我对生命持非常乐观的态度,这里激发了我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每天也很少为烦心事困扰,爱惜自己,关心别人,是我对生命的释怀。”
清明节将至,刘洋想对全国同行们说:“我愿所有的殡葬工作者不怕苦、不怕累,用我们的亲情服务减少生者对逝者的哀伤,让更多的生者在追忆逝者的同时也珍惜当下拥有的东西。”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