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话]取消理科竞赛保送后,风往哪里吹?--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网络对话]取消理科竞赛保送后,风往哪里吹?

2013年03月28日14:46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漫画:牛力(来源:山西晚报)

  新华网记者 姜春媛

  每年春夏之交,大部分高三学生都在紧张准备高考,有一小部分学生被提前保送到各大名校,着实让人“羡慕嫉妒恨”。但这一局面在不久后或将发生改变。

  教育部于2010年发布的《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即2014年高中毕业生)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

  按以往经验,高中一二年级是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集训最为密集的时期。取消理科竞赛保送对兴盛多年的“竞赛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重压”之下的中学教育会否发生改变?怎样才能发挥学科竞赛的积极作用?新华网记者与多位中学、大学教师和专家展开了对话。

  中学老师:竞赛保送加剧教育不公平?

  【现象】

  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物理教师陈习羽这项规定出台后,在我们学校,参加竞赛的学生明显减少了,虽然我不能准确说出具体数字,但变化是有的。这说明真正因为喜欢而参加竞赛的学生并不是多数,许多都是以保送为目的的。

  河南省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江永正我发现,取消保送对于学生参加竞赛的热情有影响,但并没有太大。最近几年各类大学的自主招生非常热,很多名校自主招生的资格审查里就包括参加各种竞赛获奖条件,没有这个,就没有资格参加自主招生考试。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第十二中学物理教师何齐石在我们学校,至少目前,取消奥赛获奖者的保送资格没有影响学生的参赛积极性。据我了解,我们学校,因喜欢而参赛的学生在报名参赛者中占了较大比例,很多学生参赛是因为对所学科目感兴趣。

  【观点】

  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物理教师陈习羽:我认为竞赛保送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我所在的地区,市属重点高中有最好的教学硬件、最好的师资人才,可以录取最好的初中毕业生。加上这类学校针队各类竞赛不计成本地组建专门的竞赛辅导团队。所以每年全国的各类竞赛都是那几所重点中学派学生去参加,普通学校的学生,连参加初赛的资格都没有。所以保送制度的存在,其实变相就是给重点学校开了个“绿色通道”。

  学生:大学阶段不以某一个学科为标准

  【现象】

  浙江宁波某中学高二学生李茜茜这项规定出台后,我们班参加竞赛培训的人明显少了。听培训的老师说,与前几届相比,我们这届报名的连一半都不到。

  【观点】

  浙江宁波某中学高二学生李茜茜: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参加学科竞赛的。即使保送取消了,但竞赛训练不应取消,因为它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竞赛训练会给学生培养大胆开拓的能力,这是没有经受过专门训练的学生身上不具备的素质。

  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陈斯凡我所就读的学校是北京一所知名大学,我们学校里就有许多是通过竞赛保送进来的同学,我承认,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确实在某些学科方面是“天才”,但大学不能只是以某一个学科为标准。

  我们班就曾有这样一位同学,他高中时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某一科的学习上,获得过全国某竞赛一等奖,结果进了大学后,许多必修学科的学习令他难以招架,最后落到了退学的地步。我认为是这种短视的“应赛教育”坑害了他。中学阶段毕竟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抛下基础去建造空中楼阁,纵然可以炫目一时,定然难以支撑多久。

  大学教师:许多竞赛有功利目的,不符合现代大学培养理念

  【观点】

  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景凯旋目前许多竞赛由于有功利目的,已脱离了学科本身所需要的纯粹的兴趣,尤其是参赛学生都是经过培训出来的,已形成一套应试的模式,但它最多能证明一个学生的学能,未必能证明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会造成学生的偏科,不符合现代大学的培养理念。

  南京大学历来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遇到一个在某方面有天份的学生自然是学校所喜欢的,但同时也很重视本科生的通识教育,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为即使一个有某方面天份的学生的成长,也需要通识教育的底子,否则往往会“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人才的培养不能靠单纯的选“尖子生”,这是一个社会综合指数的结果。

  一般大学喜欢招收竞赛获奖的学生,其实也有对目前的高考不能完全反映学生情况的考虑在内,但在目前的社会整体情况下,高考是一个“最不坏”的制度。

  但理科竞赛热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现在重视科学技术,轻视人文素质的倾向,这与我们对什么是现代性的偏颇认知有关,一个重科学、轻人文的社会是不可能称之为现代性的。

  专家:让竞赛从“大众”回归“小众”

  【预测】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所长操太圣在这项规定实施前,我国每年约有四五千人因为奥赛获奖而取得重点院校的保送资格,但在2014年后这一数字将大幅缩水至250余人。对于那些单科能力强、期望通过参加奥赛冲进名校门槛的学生来说可谓是“风险陡增”,因此极大影响到高中生参赛的热情。

  南京均衡教育咨询研究院时雪松博士对于竞赛组织机构而言,此项规定可能让理科竞赛领域畸形发展的趋势逐渐回归正常。规定出台后,学生和竞赛辅导学校参赛的热情在整体上会受影响,但对于真正在相关学科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来说,这个规定所产生的影响不会太大,相反这样的规定对于让竞赛回到正常的运行轨道有积极的意义。

  相关竞赛从“大众”活动回归“小众”活动,对于学科的健康发展将有正面的意义。但在高校招生的角度,还是可能出现新的形式“替代”过去的竞赛形式,单凭这样一个规定不足以影响或推动招生领域现状的根本改变。

  【观点】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所长操太圣:我认为,大学在招生时会对竞赛的学生有所偏爱,其原因是竞赛作为一种筛选机制,能将相关学科中的优胜者挑选出来,高校一直注重学科发展,强调知识进步,双方在这一点上有共同的兴趣。因此,更容易产生共鸣。但只要高校的招生标准依然强调学生的学科成绩,则凡是能代表学生学业能力的,特别是经过竞争性筛选得到的各种能力证明依然会得到高校的亲睐。这也是一些高校认为,即使竞赛获奖不能保送,他们也愿意招录竞赛获奖学生的原因所在。

  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如果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能够完善,保送生可以纳入自主招生体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能保证那些具特殊才能的偏才、怪才有了升学渠道。

  南京均衡教育咨询研究院时雪松:竞赛平台可以有,应该有,但学科竞赛的平台应为小众服务,大众对于各类学科竞赛均趋之若鹜是不正常的。

  我个人以为,从以往的情况看,参加竞赛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在专业成长方面未必能够符合预期,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教师对于竞赛学生的态度多有不同,但是整体来看,竞赛学生在入学初期确实可能受到更多的关注。理科竞赛往往需要参赛者具备特殊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才能走到最后,而对于高校相关专业而言又往往需要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偏爱和关注竞赛学生也就很多见了。

  网友:希望素质教育、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网友“GiGi”:一直以来,各种理科竞赛班活跃在中学,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放学后都得去竞赛班上课、做题,往往到家已是深夜。假期休息时间也经常被占用补课。如此重的负担何谈素质教育?

  网友“鸡蛋仔”:取消竞赛获奖保送,我认为很好,这不但使学生负担减轻,关键是向着教育公平又前进了一步。现在都说“寒门难出贵子”,取消了保送,无疑给了农村学子多一个机会。

  网友“西湖里的白蛇”:竞赛获奖保送可以取消,但竞赛不应取消,在严重缺乏专门人才的形势下,设置这样的平台,未尝不是一个培养人才好方法。其实,无论怎样,我们都希望,说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可以落到实处。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