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起点不公平感缘何而来--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教育起点不公平感缘何而来

2013年03月24日16:10        手机看新闻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012年占GDP4%,表明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资源的短缺、不均衡状况正逐步得到改善。但是,人们对教育起点的不公平感并没有消退,民众仍然疲于“择校”。

  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3)》显示,对比2012年之前的各项调查统计,公众对教育满意度的评价没有出现根本性转变。

  报告显示,与前两年相比,公众对“近三年教育公平状况改善”评价较为积极,对“治理择校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的教育起点公平感调查,近三成受访者表示没有信心。这种不公平感表现在幼儿园的入园难、幼升小的考试过程、农民工子女均等入学机会、小升初择校四个方面,其中小升初的择校现象公平感评价最低——30个城市没有一个分值达到60分及格线。

  这其中固然有家庭和社会教育观念、成才标准的问题,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差异仍然存在,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依然对校际均衡产生持续负面效应。一些地方以学校升学成绩为自己的政绩,资金投入向重点学校倾斜,导致学校之间硬件和师资、社会资源等软件差距扩大,加剧了教育起点机会的不公平。

  另一方面,起点的不公平感还源自在实现区域均衡同时又出现新的不均衡。例如以名校集团化推动优质资源的同时,未加入名校集团的学校则处于相对弱势的不均衡地位。同时,外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经济弱势、家长弱势、教材不适应等也造成了新的隐形不均衡。

  教育支出首度实现GDP4%之后,如何实现教育起点公平是综合教育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去年,杭州市“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政策出台后,公办小学和初中实现了“零择校”。相应的,调查报告中的30个城市入学机会平等性评价分项指标排序中:幼儿园入园难、幼升小考试过程、小升初择校现象的三个起点公平感得分杭州均居第一位。

  由此可见,坚持强调公平理念,去除义务教育的功利化色彩,有利于义务教育的起点公平。应鼓励地方政府多种途径、多样模式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应更多聚焦弱势群体,使全体国民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作为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公平。让每一个公民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是起点公平感的基本要求。(文/屈一平)

(来源:瞭望)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