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乡村巨变无声
——甘肃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一周年回眸
一年前的春天,甘肃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在陇原大地全面展开。为了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甘肃人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贫困战役。
一年来,从千里河西到陇东大地,从省委书记到普通干部,陆续走出办公室,背负行囊,下乡驻村,和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联村联户扶贫解困。全省14411个单位的408454名干部,共联系了15504个村、670656户贫困户,实现全覆盖。
一年的时间不长,不过一次四季流转。一年的时间也不短,当春风再次吹拂,回望这一年,陇原大地处处巨变无声。
说说咱家新变化
3月17日下午,武山县洛门镇改口村。村民赵生明正在自家院里忙乎。见我们进门,赵生明赶紧招呼媳妇烧水泡茶。院里的水龙头一拧开,清凌凌的自来水汩汩流出。
要说双联带来的变化,赵生明说这自来水就是他家最大的变化。
武山县境内水资源丰富,洛门镇更因此成为蔬菜产业大镇。可洛门镇改口村偏偏是个严重缺水的干旱山村。赵生明说,以前吃水都要到5公里外的水帘洞去挑,一天挑一回,省着用能用一天。因为没有水,家里不敢喂大牲口,别的地方,蔬菜产业搞得红红火火,可改口村就没法种。赵生明家种着5亩小麦和玉米,仅仅挣个口粮钱。
双联行动开始后,省国土资源厅来到了帮扶点改口村,变化也从此开始。明确了“智力扶贫、设施扶贫、项目扶贫、规划扶贫”的工作思路,省国土资源厅首先就从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吃水难问题入手。投资170万元的人畜饮水工程很快上马。今年春节前,改口村200户村民就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到4月底,还将再解决100户农户的安全饮水问题。
有了水,赵生明就不再种小麦了,今年他盖起了一座大棚种起了蔬菜。这不,一棚豇豆很快就能上市了。
村支书康东顺说,今年省国土资源厅还将在山上安排2000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现在有了水,等地整治好了,他计划搞100亩韭菜、300亩果园,让全村人都能有自己的富民产业。
要说变化,东乡县毛沟村人感受也很深。毛沟,是东乡县一条深沟,东乡人称之为不毛之地,毛沟村也因此得名。干旱和贫穷,如影随形。一下雨,满山沟的红土化成泥浆,行人无法走路。出行难、交通不便是制约毛沟村群众脱贫致富的首要问题。
在双联行动中,东乡县委县政府采用大项目解决大出路、小项目解决家家户户门前路的办法。锁折二级公路总投资2.2亿元,全长21.68公里,公路把沟里沟外连成一片,成为毛沟群众乃至全县28万群众的致富路。县上整合资金硬化村社道路16条17.9公里,修建了4座便民桥,打通了断头路。
现在“烂泥路”成了“致富路”。村民马佐成说:“现在一出家门口,就走上了水泥路。锁折二级公路从毛沟里经过,以前走临夏市得一个小时,现在十几分钟就能到了。”
像改口村和毛沟村这样在短短一年内发生巨大变化的山村在陇原比比皆是。路通了、水来了、电稳了,农民住进小康屋……一个个破败的村子不复再见,一个个崭新的农村慢慢长成。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截至去年底,各联村单位自筹资金25.67亿元,联户干部捐款捐物1.26亿元,解决了一大批事关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帮办各类实事好事36万多件,农村危房改造20万户,解决群众急事难事16万多件。
啃下这块“硬骨头”
没有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甘肃的全面小康,没有幸福美好的新农村,就不会有幸福美好的新甘肃。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前不久在全国两会上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扶贫攻坚要啃“硬骨头”。他说,甘肃要与全国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最大的难题在农村,最难啃的“硬骨头”在贫困地区。
“硬骨头”之所以硬,就在于贫困地区发展存在瓶颈,缺乏发展动力。针对贫困地区的发展瓶颈,“八个全覆盖”和“五件实事”在甘肃全面启动实施。“八个全覆盖”中的两个就有关农村金融,要在小额信贷业务、融资担保服务上实现全覆盖。
接下来,58个贫困县全部建立担保公司,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规模去年新增105亿元,受益农户达26.54万户。引进“中和农信”小额贷款,加快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社和农村互助基金会等民间金融组织。
更令人振奋的是,省政府和中国农业银行签订协议,设立“双联惠农贷款”。从2012年起,农行系统连续五年,每年安排60亿元专项信贷资金,省财政厅每年安排资金全额全程贴息,降低门槛,简化担保手续,为58个贫困县的所有贫困户提供资金支持,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2012年9月11日,全省“双联惠农贷款”首发仪式在会宁县甘沟驿镇钟家岔村举行。至今年2月底,甘肃已为3.87万贫困户发放贷款26.76亿元。
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的陈金元去年贷了5万元,盖起了日光温室,种起了黄瓜。今年他的大棚黄瓜卖得好,到现在已经收入2万元了。他说还能再卖4个月,这一个棚今年收入4万元没问题,5万元贷款,最多两年就还上了。
榆中县园子岔乡鼎元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鼎元,近日也从农行榆中支行金崖分行领到了60万元“双联惠农贷款”,打算在原来种植甘草、百合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
随着“双联惠农贷款”的展开,农民们以前不敢想的致富计划,现在提上议事日程;许多多年想办而没办成的事,现在成了现实。
资金一到位,富民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借助“双联”机遇,庄浪县探索出了“政府+银行+公司+基地”的“四方联动”支农养牛的富民模式。南湖镇石阳村里崭新的养牛小区,让农民迈上了致富路。
通渭县马营镇华川村,“梯田道路打基础,产业开发促增收,科技培训提素质,健全组织抓保障”,通过“协会+企业+科研院所+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马铃薯良种繁育、草食畜牧业等优势产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产业看起来不大,却是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增长极”。(记者吴梦寒)
(来源: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