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呈现波浪式递减趋势--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正式实施,国家林业局负责人回应热点问题—— 

沙尘暴呈现波浪式递减趋势

本报记者  潘少军

2013年03月21日05: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日前,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将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00万公顷,使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我国防沙治沙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近年来,我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缩减为年均净减少1717平方公里;与2004年相比,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加3.47万平方公里,中度荒漠化土地减少1.69万平方公里,重度荒漠化土地减少0.68万平方公里,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减少2.34万平方公里,防沙治沙工作成绩显著。

  在沙化面积持续减少、沙化程度有所减轻的情况下,如何看待目前我国的防沙治沙形势?与“十一五”规划相比,新规划增加了哪些针对性举措?在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有所减少的情况下,如何看待我国防治治沙工作的作用?

  记者:与“十一五”规划相比,新规划增加了哪些新内容、新举措?

  张永利:新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增加了一些新内容、新举措。比如,突出了保护性措施。在规划中明确,对于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生态区位特别重要、对当地及其周边乃至全国生态和重要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的地区,划定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实行封禁保护,其中涉及内蒙古、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7个省、自治区。

  此外,强化以大工程带动大治理;更加注重沙区民生,科学发展沙产业;在政策支持上,加大防沙治沙投入;强化了各级政府责任,把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落到实处。

  记者:目前,我国的土地沙化问题究竟怎样?北方地区的治沙难点在什么地方?

  张永利:据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统计,目前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03%。这些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沙化导致生态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障碍。因此,土地沙化仍是我国最严重的生态问题,防沙治沙任务仍然很重。   

  目前,我国94%的沙化土地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已经初步治理的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成果巩固压力很大;尚未治理的沙地,自然条件更差,治理难度更大。  

  记者:我国南方地区的沙化土地是如何形成的?目前情况怎样?如何推进当地的防沙治沙工作?  

  张永利:南方的湿润沙化土地总面积达到0.88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0.5%,但行政范围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0个县(市、区)。近年来,南方沙化土地面积虽然有所减少,但其分布范围广,人口密度高,不仅会造成河流改道、水土流失、生态失衡、小气候变化,也会造成农业减产、大量农民减收,其影响不容忽视。

  我国南方的湿润沙化土地大多沿海、沿河、沿湖分布,如洞庭湖滨、鄱阳湖滨和江汉平原以及汉水流域、江西赣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等地均有分布。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此次规划将南方湿润沙化土地将按三个治理区,即沿海沙化土地治理区,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沿河沿湖沙化土地治理区,西南峡谷沙化土地治理区,进行针对性治理,以提高治理效果。

  记者:规划中提到,我国有31.1万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上述地方在哪里,采取了哪些针对性举措?在我国防治治沙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难点问题?应如何加以解决?

  张永利:近年来,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4省区,分别占全国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的57.21%、15.29%、13.39%和7.01%,还有川西北、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扩展也较严重。其成因主要是受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降水量偏少等综合因素的共同影响所致。下一步,我们将采取保护优先、节约沙区水资源、科学布设保护和建设工程、推行保护性耕作、开展生态移民等措施。

  目前,我国治沙工作投入严重不足,单位投入标准偏低,资金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沙区破坏林草植被行为在一些区域仍然存在;防沙治沙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此,国家林业局将强化部门协作、完善防沙治沙政策措施、依法保护沙区资源和治理成果,并注重提升全民防沙治沙意识。 

  记者:产业治沙是解决保护与发展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沙产业发展情况怎样?沙产业的发展应遵循哪些原则和规律?

  张永利:目前,我国沙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沙产业年产值逾1000亿元,初步形成了沙棘、枸杞、肉苁蓉等资源开发利用的系列特色产品。

  发展沙产业必须坚持科学、适度、有序原则;必须在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审慎发展,要算大账、总账、长远账,不能算小账、局部账、眼前账;必须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加强监管。

  发展沙产业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利用、合理开发、严格监管。一方面不能偏离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基本方向,不能本末倒置,要充分考虑地区的生物资源、水资源承载力,决不能因为眼前的经济利益牺牲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另一方面要统筹兼顾,不兼顾沙区的发展和沙区群众的经济利益,防沙治沙就失去了内在动力,包括沙区群众、企业等在内的治沙主体就缺乏积极性,整个防沙治沙事业就失去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也不利于沙区民生的改善。

  记者:前不久,北京等地出现了罕见的、老百姓俗称“霾沙天气”的现象。不少人担忧,今春沙尘暴会不会更严重?还有人怀疑,我国生态治理恐怕成效不大,实际情况如何?

  张永利:根据年初我局与国家气象局的会商结果,今年沙尘暴发生的基本态势是:今年春季,我国北方沙尘天气过程次数为12—16次,较常年同期(17次)偏少、后春明显偏少,但多于2012年同期(10次);沙尘天数为5—8天,较常年同期(8.2天)偏少,但多于2012年同期(3.8天)。

  从历年统计资料看,我国沙尘暴呈现波浪式递减趋势,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长期肆虐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得到很大缓解,沙尘天气发生频次和强度都处于近50年来的较低水平,这说明生态治理是有成效的,我们在减少沙灾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树立这个信心十分重要。

分享到:
(责任编辑:苏楠)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