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强烈吸引全世界近两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昨天在北京闭幕,中国新领导层确定,西方舆论评论称“这是近几十年来最平稳的交接之一”。17日的人大闭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勾画的“中国梦”无论在中国的互联网还是世界的舆论场都成为热点,它似乎成了中国发展新的代名词,吸引了解读潮。英国《每日邮报》称,“‘中国梦’将萦绕新世界”,新西兰媒体刊文说“中国梦”具有世界意义。全球主流媒体都在忙着解读从人民大会堂传出的每一个信息,当天中国新任总理李克强的首个中外记者会同样吸引了各方,107分钟答问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被大量报道,他所说的“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等言论被广泛传播。英国广播公司评论称,这类平民化的用语“似乎预示了新政府的执政风格”。对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中国,国际媒体的主流声音是怀有期待,大都认为中国这艘大船“不会大转弯”,只会稳步向前。
世界聚焦“中国梦”
“14次掌声。”德国《世界报》驻华记者特别注意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这个细节。这些掌声是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阐述“中国梦”而鼓。英国广播公司题为“中国国家主席号召复兴”的报道说,这是中国新任国家主席的第一次讲话。同一天的美国《华尔街日报》说,中国具有象征意义的全国人大会议周日闭幕,产生了中国新一代领导层。闭幕式上,习近平对近3000位代表说: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
台湾“中央社”说,习近平以民族复兴为主轴诉说“中国梦”,表示“中国梦”必须是人民的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他还以相当白话的言语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民众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礡力量”。
BBC报道中国新任国家主席讲话时说,习近平表达了对国策的自信,强调中共历史传承。报道说,习近平在大会闭幕式讲话中表现出对中国发展方向的自信,说中国历经几代领导人摸索出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历经考验。 “‘中国梦’将萦绕新世界。”英国《每日邮报》17日评论称,中国新领导人将推动“中国梦”,未来十年内让数亿中国公民成为中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希望中国不断发展的经济让它到2030年超过美国和欧洲。新西兰NZweek网站17日题为“‘中国梦’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章引述肯尼亚经济事务研究所执行主任奥维诺的话说,“中国梦”将改善人民福祉作为优先考虑,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新的发展模式。尼日利亚《今日报》从“中国崛起”联系到“尼日利亚的前景”,文章问道,“我们能复制(中国崛起)吗?”该报还提出一个问题:尼日利亚领导人怎么看待“尼日利亚梦”?
《华尔街日报》称,中国新一届政府在中国艰难的转型时期上任。日本朝日电视台认为,中国领导人旨在以“中国梦”唤起对未来的期待感。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称,中国梦是关于国家的,是一个总体,而美国梦完全是关于个人的。《纽约客》驻华记者欧逸文17日对CNN称,在经过了30年的经济增长之后,中国需要再次强调某种意识:只要你在中国有某种渴望,就有某个平台提供给你,制度不会妨碍你。
中央编译局研究员杨雪冬17日对《环球时报》表示,中国领导人讲述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每个人的梦”、“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梦”,这是执政党构建的复兴大国的理想和信念,用以引导和影响社会,但它又脱离了传统意识形态的宣教,这个中国梦是平民化的,给了百姓诸多想象和参与的空间。
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说,现在中国在新领导人领导下开始了未来10年的新时代,他们将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10年后,他们会将一个强大、富裕和在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国家交给新一代领导人。
总理记者会引各方热议
17日中国吸引世界的另一大事件是中国新总理的首次中外记者会。当天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连发18篇报道,聚焦这场记者会。
美联社说,700多名中外媒体记者参加了这次记者会,共有11名记者得到提问机会。他们的问题涉及反腐、民生、外交、环境以及台湾事务等多个民众以及媒体关注的话题。李克强在回答提问时表示,他任内的三大任务分别是持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正。他承诺政府要“编织一张覆盖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
CNN报道称,面对数百国内外记者,李克强说削权就像一场“自我革命”,“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李克强还说,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再深的水也得趟,我们别无选择,这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英国广播公司评论称,李克强直截了当,语言俭朴直白,其“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要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这类平民化的用语与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风格相近,似乎预示了新政府的执政风格。
法国《费加罗报》称,李克强在作为总理的首个新闻发布会上的施政理念和前任贴合度较高,这有助于在新老过渡的年份保持平稳。报道同样对李克强尖锐反驳奥巴马针对“中国政府支持黑客行为”的抨击印象深刻,李克强对外国记者表示应少一些毫无根据的相互指责。《纽约时报》17日则称,中国新总理努力打消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该报写道,中国在世界上形象问题越来越严重吗?一些人认为是这样,它们说中国与一些邻国在争议领土问题上争吵,被认为对其他国家发动大规模网络攻击,因此可能威胁全球和平。另一个大的问题是,有些人担心中国的污染可能损害全球环境平衡。同一天,马来西亚新闻社报道李克强记者会上的讲话时,突出“中国总理说,中国不会称霸”的部分。报道引述李克强的话说,中国在近现代历史的惨痛遭遇中有深刻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国人的信条。
美联社17日说,中国新领导人誓言领导一个更清廉、更高效的政府,削减政府开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说,中国新政府将“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稍后,总理李克强表示,中央政府将削减政府开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三条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报道引述一名中国学者的话说,习近平和李克强触及了中国公众都熟悉的问题,民众对低效、腐败和浪费日益不满。
“一个更好的中国”
“习近平以国家主席身份发表谈话约24分钟,绝大多数时间在阐述‘中国梦’,演讲倒数5分钟时,以100多字提到两岸关系。台湾“中央社”17日从习近平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式的讲话中找到了期待的部分:“携手推动两岸和平发展”。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说,就在当天,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自民党大会上发表讲话称,“日本的大门永远对中国敞开。”他看上去想跟中韩新领导人套近乎,“我跟另外两位新领导人一样,是同一代人”。报道称,安倍希望跟中韩新领导人会面,他说,“为了地区的繁荣和稳定,我们三人打造互信是必须的。”
“俄罗斯之声”报道说,中国总理李克强17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计划加强同俄罗斯的合作,李克强还说,莫斯科与北京之间没有政治分歧。“俄罗斯之声”说,中国新国家主席习近平不久将访问俄罗斯,这将是他就任国家主席后访问的第一个国家。俄新社此前一天强调说,普京是最早祝贺习近平的外国领导人之一。印度媒体说,李克强获任总理几个小时之后,就与印度总理辛格通电话,北京寻求将与新德里的合作和伙伴关系推到一个“新阶段”。
韩联社评论说,中国新政府中多位部长具有博士学位也有农村经历。专家普遍认为,随着高学历和深入基层高级官员的增多,未来中国施政方向很可能更具专业性,同时也更关注民生。《澳大利亚人报》17日称,“习近平与李克强在推动实现一个更好的中国”。
香港《南华早报》17日刊文称,对中国新政府来说,稳定是关键。文章写道,新政府中既有资深外交官,也有高级政治官员以及具有国际经验的技术性新面孔。在25名组成国务院的部长中,15位是连任。分析人士说,这些人事安排,反映了对当前国内外挑战日增时期的政策延续性和中国全球形象的重视。这些挑战包括平衡经济增长模式,与视崛起中的中国为机遇和威胁的国际社会打交道。“俄罗斯之声”17日说,不要期待中国新政府的经济之船出现大转弯,尽管一些自由派经济学家在不断呼吁要进行更勇敢的变革。要知道,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存在失控的巨大风险。任何操之过急的决定都有可能中断中国保持维护社会稳定增长速度任务的完成。
中国政法大学学者杨阳17日对《环球时报》说,世界舆论对中国“两会”的高度聚焦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肯定,二是期待。走过30年改革开放历程的中国已经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中国的政治交替由此更能牵动国际视线。期待则是针对中国经济增长,从经验看,世界各国一直在分享中国增长的成果,中国新领导人展示出的更为开放的姿态和融入世界的胆识和魄力,也让他们有所期待。▲(本报驻日本、美国、德国、韩国记者 孙秀萍 萧达 青木 王刚 汪析 柳直 本报记者 刘畅)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