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垃圾多样化、集中化、露天化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已呈“垃圾围村”之势。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聚焦“垃圾围村”,建议设立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
“现在农村产生的垃圾不比城市少,而农村又不像城市有环卫工人、有人专门清运,农村垃圾日积月累,成了一个严重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忻城县马泗乡马泗村党委副书记李欣蓉说,由于农村缺少垃圾处理设施,很多垃圾难以处理。李欣蓉告诉记者,农村垃圾对村容村貌、饮用水源造成了很大影响。
对于“垃圾围村”,全国人大代表、广西陆川县乌石镇陆河村党总支书记梁丽娜也有同感。她说:“一些不讲究的村民,随意把垃圾丢在房前屋后;稍微‘讲究’点的,把垃圾丢到离家远些的地方,垃圾越积越多,成了小山坡。”梁丽娜说,还有一些村民将垃圾堆在小河边,等涨大水的时候冲走,这样自家是干净了,却污染了下游。
梁丽娜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的传统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一些过去只在城市出现的生活垃圾迅速在农村蔓延。加上农药、化肥、地膜等生产资料的大量使用,使农村的垃圾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不可降解的新型垃圾迅速增加。据介绍,农村新型垃圾主要有生产和生活两类,生产类如农药容器、化肥包装袋、废旧农膜等。这些垃圾大多是塑料、玻璃制品,降解困难,不适宜焚烧、掩埋;生活类主要是食品包装、塑料袋、易拉罐,以及尿不湿等。
多位人大代表建议,当前须建立“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
李欣蓉代表认为,应逐年增加国家对农村环境建设资金的投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筹集的多元投入格局,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财政补一点、村集体经济挤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还要从制度上提供法规和政策保障,村级也可以结合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形成村容治理的长效机制。“农村也应像城市一样配置保洁员和必要的清扫设备,建立一套工作机制,建立从村到乡到县的垃圾转运机制,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李欣蓉代表说。
赵德明代表建议,国家从机制上包括公共财政的支持机制等,来解决垃圾定点堆放、定期收取和处理、污水截流问题。(记者李斌)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