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中央·部委

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厅局级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讨班综述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3年03月10日15:02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一大亮点,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话题。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国家林业局、中央组织部与国家行政学院五部委顺应时势,联合举办省部级、厅局级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讨班。研讨班虽然只有一周时间,但由于高层领导重视,研讨主题鲜明,课程安排得当、教研活动丰富,学员研讨充分,形成了许多好的学习心得,提出了一批极有分量的政策建议。研讨班取得了预期效果。

经过认真梳理,我们从三个方面综合了结业式上小组代表发言。这些发言基本涵盖了这次专题研讨班的主要学习成果。这里我们集锦其中的精华观点,以飨广大读者。

——充分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宏伟目标。马凯同志在这次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就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深刻阐述。通过研讨班的学习交流,学员们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得到了一次理论武装。

学员们认为,文明是社会高度发达的标志,生态是自然状态美好的标志,生态文明则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大计、上升为国家意志,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民心民意的重大决策,为我们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路径和重点任务。通过学习交流,大家从国际国内两个方位,时间空间两个纬度,历史和现实两个视角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更加有了信心和底气。

学员们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就环境谈环境,要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以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化为目标,以转变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为动力。首先要树立文化导向。要大力培育和繁荣生态文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的理念、文化融入社会的每一个细胞,融入每一个人的血液,切实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自觉,让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成为广大人民和领导干部的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其次是形成产业导向。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全局中统筹考虑,提出相关产业发展目标、路径、布局和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下,财税政策应向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倾斜,促进产业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第三是加强制度导向。要通过制度设计,建立完善一整套生态技术、生态标准、生态法律等相配合的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规范社会主体的经济行为。

学员们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既是现实需要,又是长远大计,既是对中华民族延续中华文明的必由之路,又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基础靠教育,根本靠领导,核心靠技术,动力靠政策。尤其广大领导干部要多学这方面的知识、多接受这方面教育,做到知行合一,切实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脚踏实地地干,同心协力地干,弃而不舍地干,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讲发展不讲保护不是生态文明,只讲保护不讲发展也不是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也是本期研讨班广大学员形成的共识。

学员们认为,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更要坚持绿色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发展我们才能顺利渡过“中等收入陷井”,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实现有序发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会两不误,双促进。

学员们认为,要走出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困境,重要的是搞好顶层设计。国家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上进行统筹规划,在宏观战略上,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和社会再生产及生产生活方式全过程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国家要研究清楚应该支持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当务之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建立安全、洁净、经济、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进能源产业革命。在政策措施上必须要动真格的,要有含金量的利益导向,切实解决好过度消耗资源能源、过度污染环境、过度破坏资源生态弊端,下大力气解决好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的环境问题,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形态。

学员们提出,做好顶层设计要发挥三个方面主导力量,即政府、企业和公众一个也不能少,要明确各自的责任,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动员。民众节能环保意识提升,能够弥补制度和市场调节的缺失,直接减低监管成本和环保产业的经济成本,建议搞群众监督员制度;企业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努力创新商业模式,突破关键技术,降低整体产业成本,更多的创造生态价值。

对政府监管部门来说,学员们认为,发展与保护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是主导,保护是支撑,两者有机统一、互为依托。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法律政策体系,切实提升政府执行力和执法力度,立法与执法要相协调,立法要理性,执法要严格,可以建立环境的联防联控机制,仿照林业、公安建立环境警察制度。还要调整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导向,建立健全干部考评、公众参与的监督机制,在领导干部考核中确立具体的生态发展硬指标。不少学员还建议尽快出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从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上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一周的学习交流和相互启发,学员们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上,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能源战略研究,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学员们建议,要建立国家长期的权威研究机构,动态开展我国能源发展分析研究,及时向政府和企业发布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工作。要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兼顾对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包括改善林业结构,适度控制煤炭产量。要调整能源价格体系,发挥价格税收引导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重大生态示范工程。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学员们建议,一要重视和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要严格市场主体责任与权益。生态环境治理必须下狠手、下猛药,企业要把环境资源成本纳入成本体系,公众要有监督意识和反映的渠道。二要积极培育节能减排交易市场,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三要加快燃料价格改革。要加快资源税和环境税改革,建议环境税归国家,资源税放在地方。四要严格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完善行业准入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对排污的外部性问题要严格采取收税收费办法。四是加强信息公开,强化公众对能耗污染的知情权。

三是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妥善处理各功能区利益格局。学员们建议,要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要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的支持力度,要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方,生态收益和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横向补偿机制,建议将所有的生态林纳入补偿范围并提高补偿标准。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区域布局,沿海发达地区不能把落后产能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还要加强农村与城镇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要同步推进。

四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标准体系。学员们建议在国家发展规划中,把地方资源环境承载人类定义为生态权益,把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义为生态补偿,把地区对生态下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人类的影响定义为生态输出,把扣除生态补偿和生态输出后的生态权益定义为生态成本。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要承上启下,统筹兼顾。

五是改革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强化监督奖惩力度。学员们建议,要把人均GDP与单位生产成本、生态成本GDP的比值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约束性考核指标。指标要以人口统计、生态输出能力评估和物质生产能力的调查为基础,根据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生产能力发展水平、经济产业结构形式的变动动态调整。同时,还要尽快形成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同承担责任但又有区别的目标、任务考核体系。目标要一致但切忌一刀切,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分别不同指标考核,要给欠发达地区发展权;要明确考核对象,明确责任主体。其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责任,重点考核其领导决策和监管责任,突破红线应当一票否决;要硬化企业和法人社团的主体责任,考核及实施的责任;要推动落实公民消费者自律的责任和监督责任。最后,考核的信息结果要公开,接受全社会广泛监督,新闻媒体可以更大作为。(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 胡 敏 整理)

分享到:
(责任编辑:盛卉、段欣毅)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