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设计精美的日记本,封面写有红底黄字黑边的“续写雷锋日记本”7个楷体大字。第一页印有雷锋参军后的首篇日记,背页则是雷锋生命中的最后一篇日记,官兵们的日记是接着雷锋最后一篇日记开写。
穿越50年的时光隧道,沈阳军区雷锋生前所在团官兵用文字、真情、行动,自发地续写着“雷锋日记”,写下了一曲精神不灭、崇德向善的颂歌。
“既要做好人,更要做有本事的能人”
舟桥连一班班长于刚的日记写道:“2012年7月16日晚,持续的暴雨,使大火房水库洪水暴涨,夜里大堤下面突然出现管涌……”
情况极其危急,团领导找到于刚及其他几名战士,问可否潜入水下执行任务。不料,于刚随手掏出早就准备好的军令状。
于刚带两名战士潜入浑浊的洪水中,凶猛的水流不停地翻滚着,卷着杂物的浊浪拍击着堤坝,岸上人们的心一下子揪到一起。1分钟、5分钟……19分钟之后,舟桥连的3个“蛙人”在水下5米的深处,找到了管涌的准确位置。
“既要做好人,更要做有本事的能人。”按照这样的思路,“雷锋团”明确规定:选拔“雷锋班”班长,由团党委集体当考官,重点考核军事课目;当选学雷锋标兵,必须是在团以上比武中获得前三名的训练尖子;当选学习雷锋典型,必须在军区以上军事比武中获得过名次。
续写的是精神,留下的是希望
翻开“雷锋团”前任政委王洪刚的日记,他两进北京大学的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2012年3月5日,王洪刚乘坐10个多小时南去的列车,第二天一早就推开了北大团委书记叶静漪办公室的房门,与之签署了《关于建立学雷锋共建共育关系协议》。自此,“雷锋团”成为北京大学首个军队系统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令我终生难忘的是,时隔19天,我再次来到北大!”这一天,他带着雷锋团先进事迹报告团走进燕园,为北大师生作了专场报告。
“全社会涌动的学雷锋热潮,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为了让这笔财富不断增值、普惠全民,作为雷锋的传人,我们就要想办法去组织引导。”“雷锋团”团长蔡永革写在日记本扉页上的这段话,是该团把雷锋精神向更广泛的领域传播的生动写照。
“雷锋微博在互联网上开通了!”第二十五任雷锋班班长毕万昌的日记,让人眼前一亮。上网点击,“雷锋”微博开通不足8个月,160多万“粉丝”,遍布全国各地。这些“粉丝”还有一个昵称——“蜂蜜”,这也隐喻他们带给世间的甘甜。
续写的是日记,更是精神;留下的是美德,更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