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能否挂“公牌”?--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公车能否挂“公牌”?

2013年02月21日08:19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 今年春节长假期间,“公车私用”问题持续发酵。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加强公车管理,但“公车私用”却难刹车,由此带来的浪费腐败更是触目惊心。

  记者采访发现,缺乏有效的监督办法,是造成当前“公车私用”泛滥的重要原因。前不久,一位北京小学生提出给公车上红牌便于接受监督的建议,在微博上被人们一次一次的推介和转发。

  “公车标识不明显,私用现象群众就无从监督。而缺乏公众参与,公车监督办法必然‘先天不足’。”吉林大学教授邴正说。他介绍,现在对公车的监督,大都是政府内部监督。然而,让坐公车的既得利益者去监督治理公车,只会使约束机制徒有其名,监督也容易变成走过场。

  梳理近期“公车私用”事件不难发现,就是外部特征明显的公车容易被曝光。比如喷涂了字样的军车、警车、执法车等,但数量更为庞大的公车由于外部标识不明显,难以被公众识别。

  在浩浩荡荡的迎亲车队中,在富丽堂皇的酒店外,在熙熙攘攘的景区旁,有多少公车在其中人们无法识别,又如何监督?

  记者了解到,为了躲避外部监督,一些地方政府的应对办法可谓“五花八门”。其中最普遍的就是采用“障眼法”,一辆公车配备多套车牌,参加公务活动用“领导牌照”,私用时改挂普通车牌。这样一来,群众的监督就变得更加无力。

  前不久,北京市海淀区二里沟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栾松巍建议,让公车挂红色牌照,以便于统一管理和群众监督,遏制“公车私用”现象。

  一位小学生的建议得到许多人包括一些专家的认可。采访中很多人表示,小学生的建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既能提高公车使用透明度,也便于群众监督。在当前监督手段屡屡失效的情况下,小学生的这个建议,能不能成为国家政策?

  “如果公车有了明显标识,在那些公车不该出现的场合地方,还有多少人敢于以身试法?”叶青问。

  一些专家认为,治理愈演愈烈的车轮腐败,必须依靠“监管+改革”双管齐下,不仅要内部监督,还要引入外部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和网络监督等。同时还必须将公车配备使用情况纳入政务公开。

  “当前,要以公众监督为突破口,还要配套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只有将公车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公车私用,将公车消费关进‘制度的笼子’。”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说。他认为,监督“公车私用”既要探索新办法,也要增强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