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停车费赶上违停罚款你还敢开车吗?--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一天停车费赶上违停罚款你还敢开车吗?

2013年02月06日08:40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一类区 15%

  三类区 47%

  二类区 38%

  你会选择工作日在罗湖、福田、南山等地停一天车支付190元,还是选择在上班高峰时段每出一次停车场多缴费20元?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昨日召开深圳市停车收费政策调整研究通气会,共有两种调价方案进入公众视野。据项目负责人透露,其中一项方案是“交通方式转移方案”,是在去年9月所披露的收费方案基础上进行完善的;另外,还新增了“鼓励错峰出行方案”。

  据了解,“交通方式转移方案”取消全天最高限价,大幅提高工作日白天非住宅类停车收费标准,促使公众上下班交通方式以公共交通为主,以引导交通方式转移。而“鼓励错峰出行方案”则是针对工作日早晚高峰期时段驶出停车场的小汽车,实施按照次数加收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解费,以引导市民错峰出行。

  最终将采用哪种收费方案,该项目负责人称,目前未有具体实施时间表,建议先选取典型片区分别对两个方案进行试点,经评估择优完善后再在全市推广。市民如对本次公布的两种调价方案有任何意见与建议,可发送邮件至sztcsf@163.com,项目组将根据意见对方案进行进一步完善与优化。

  交通方式转移方案 白天取消最高限价停车费或高达190元/天

  项目组分析,深圳的小汽车上下班出行,停车时间一般在白天,约9个小时左右,时间较长,且进出停车场的时间多集中在早晚高峰。

  因此,项目负责人介绍,本次调价方案推出的目的仍是致力缓解核心城区的交通拥堵,改善交通环境。两大方案均通过提高拥挤区域小汽车的停车费用,引导有车一族不使用小汽车上下班,尤其不要在交通拥堵的高峰期使用小汽车上下班。

  基于去年9月发布的原方案基础上所细化提出的“交通方式转移方案”,主要控制的是工作日上下班出行,通过大幅提高工作日白天停车收费标准,促使部分车主上下班出行转移至公交。该方案与现行收费标准相比,取消了全天最高限价,但降低了晚上和非工作日的收费标准。

  记者注意到,该方案维持住宅类停车收费月卡用户现行标准不变,全面调整非住宅类停车收费标准(含住宅类临时停车),并严格住宅类月卡管理。

  相比去年9月方案中提出的一二类区全天收费建议介于上海和北京的全天停车收费之间,即134元至240元/天之间,本次公布的方案最高停车价格略有降低。调价后,非住宅类路外停车工作日收费标准基本与国内一线城市处于同一水平。收费最高的一类区域,工作日非住宅类(含住宅类临时停车)全天最高收费190元,介于北京与上海之间。

  该方案提高收费后是否会鼓了停车场管理者的腰包?项目负责人透露,项目组建议通过向停车场征收行政性收费——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节费,将停车场多收益的费用上缴市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发展公共交通,更多地体现交通公平性。费用收支情况应定期向社会公布。

  鼓励错峰出行方案 对车辆按次加收停车调节费

  新增的备选方案“鼓励错峰出行方案”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属于“深圳创造”。

  “鼓励错峰出行方案”主要调控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段上下班出行,通过车辆出场按次收费的方式,促使部分小汽车车主不开车上下班或避开高峰时段开车上下班。

  该方案维持路外停车收费现行标准不变,仍为一类区域全天最高60元,二类区域全天最高35元,三类区域全天最高25元。

  方案考虑高峰时段小汽车出停车场时按次加收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节费(行政性收费),涵盖全市一、二类区域除医院配套停车场外的所有经营性停车场。一类区域的出行成本将增加0至40元不等,二类区域征收标准为一类区域的50%,三类区域则不征收该项费用。

  与“交通方式转移方案”不同的是,该方案的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节费征收范围包括住宅类停车场,也就是说住宅区月卡用户,如果在早晚高峰时段使用小汽车出小区的停车场,同样需同时交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节费。

  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该方案之所以叫“鼓励错峰出行方案”,是因为它的主要特点是针对工作日高峰时段出行加收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节费,鼓励错峰出行,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开车上下班或避开高峰时段开车上下班。

  以一类区域为例,开车上下班一天可能增加的出行成本有0元、10元、20元、30元和40元等多种组合,如果高峰时段不开车,将不会增加1分钱,但越集中于高峰时段出行,出行成本增加越多。

  路边停车收费方案 建议通畅路段晚上停车免费

  本次公布的调价方案还包括了新的路内停车(即路边停车)收费方案。

  根据国内外经验,路内停车占用了道路资源,对动态交通系统影响较大,在交通繁忙时段原则上只提倡短时停车。

  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路内停车标准制定综合考虑了与路外停车收费的关系,建议短时间停车(1小时以内)实行不高于周边路外停车的收费标准,加快路内停车周转率;长时间停车(1小时以上)实行高于周边路外停车的收费标准,促使长时间停车需求首选路外停车泊位停放。同时,考虑到住宅区夜间停车不足的问题,建议在道路交通畅通的路段22时至次日7时15分,实行免费停放。

  以一类区域为例,工作日白天(7时15分至22时),首半小时5元,首半小时后,每半小时10元;非工作日白天(7时15分至22时),首半小时2元,首半小时后,每半小时4元;晚上(22时至次日7时15分)均免费使用。

  而市民更为关心的园岭等老住宅区停车问题也在方案中得以解决。在工作日19时30分至22时以及非工作日全天,园岭等老住宅区、临街小食肆等纯商业的周边路内停车费用均为15元封顶。

  项目负责人介绍,按此方案调整后,深圳的路内停车收费标准基本与国内一线城市处于同一水平,首小时内低于上海,首小时后收费标准与上海持平。

  “交通方式转移”方案一旦实施,深圳全天车流量有望下降10%至15%。

  “鼓励错峰出行”方案一旦实施,高峰时段车流量有望下降10%至15%,全天约有3%至5%的小汽车车主转而选择公交出行。

  项目方测评:总体评判,“交通方式转移”方案在改善交通出行环境的表现更优。

  停车收费三类分区

  一类区(占可建设用地15%):罗湖、福田、南山大部分地区,盐田沙头角以及宝龙中心区、龙华和布吉中心区、坂田等

  二类区(占可建设用地38%):原特区内除一类区外的区域,以及原特区外各街道中心

  三类区(占可建设用地47%):除一、二类区外的其余地区

  停车费方案设计项目组:

  公交系统已很发达 提高停车费正当时

  去年9月6日,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向公众披露了《深圳市停车收费调整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该项目负责人介绍,披露至今,项目组通过网络、邮件等方式收集到3000多条反馈意见。反馈意见基本可分为两类,其中,有车一族主要持反对意见,不同意路外停车收费上涨或认为上涨幅度过高;无车一族基本持赞成意见,部分建议上涨力度还应加大。项目组还将反对意见归纳为三大类,并给出反馈信息。

  市民:治理交通拥堵不能只靠提高收费,应通过修道路、建地铁、扩大公交运力等途径。

  项目组回应:“提高停车收费”只是深圳市缓解交通拥堵24条措施中的一条。去年5月份发布的《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中明确提出,深圳将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并提出了“挖掘设施潜力、增加设施供应、调控交通需求、优先发展公交”等4大类24条近期交通综合调控措施。

  市民:提高停车收费的时机不合适,应等到公交比较发达了,再提高停车收费。

  项目组回应:深圳是国内首个部市共建的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在大力发展轨道公交的同时,实施交通需求管理迫在眉睫,已势在必行。从北京、上海、香港、东京等国内外大城市的经验来看,通过提高停车收费来调控小汽车使用是各大城市的普遍做法。

  目前,深圳轨道二期已开通,轨道三期正在大力推进,原特区内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为100%,原特区外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也达到了85%以上,初步形成对小汽车有竞争力的公交系统。国际经验表明,现阶段是采取提高停车收费来调控交通需求的最佳时机。

  市民:收费上涨幅度过快过急。

  项目组回应:路外停车收费调整方案的收费标准,基本与国内一线大城市处于同一水平。根据“交通方式转移方案”,住宅类停车场月卡用户收费标准不变;收费最高的一类区域,工作日非住宅类(含住宅类临时停车)全天最高收费190元,介于北京与上海之间。路内白天停车收费首小时内低于上海,首小时后收费标准与上海持平。

  ■声音

  市人大代表杨勤:

  治堵靠涨价,谁来解决停车难?

  昨日,记者在上步中路随机采访了6位车主以及6位无车市民时注意到,几乎全部被访市民都对两种方案惊讶不已。对于是否赞成大幅提高停车收费标准的提问,多半被访市民持反对意见。

  “虽然我不开车,但是对于这种只靠收钱来解决问题的‘懒人政策’,也要坚决投反对票!”市民郭女士称,特别是加收“停车场停车调节费”一举,更是毫无说服力,“造成交通拥堵的车辆是否都是停放在一类、二类区域的车辆?请拿出能说服我的数据分析。”

  “每个月增加1000元的养车费是有点肉痛,但买车几十万元都已经花掉了,停在家里也要交停车费,还不如继续开呢!”市民陆先生对新的收费标准做了简单分析,如果路边停车费用比交警的违章罚款还高,那还不如顶着罚款的风险,该怎么停还是怎么停。

  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认为,虽然深圳政府治堵还是选择打组合拳,但用大涨停车费来治,还是有矫枉过正之嫌。他建议,调整停车价格不必一步到位,可分几年逐步增长,也让市民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杨勤认为,在交通拥堵的背后,其实是深圳停车难的困境。“深圳只有80万个停车位,但行走在深圳街头的汽车可多达280万辆。加之不少市民1人占有2至3个车位,深圳的停车位数量实在是供不应求,缺口很大。”

  “关键是现有资源要利用好,建好的立体机械停车库要使用,有些建好的停车库要真正用起来,盘活现有存量资源。”杨勤说,还应建一些立体的机械停车库。

  深圳市政协委员、广东君言律师事务所主任刘辉表示,交通拥堵的解决方式主要还是靠完善城市规划和大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比如香港的道路和车辆比例和深圳差不多,但香港交通畅通、有序,20多年来停车费没有涨过,根本差别在规划,深圳的城市规划是个大问题,没有民生意识,要么没有做好规划,要么有规划没有执行好。

  “当前这些限行、限购、涨停车费的政策全部都是针对老百姓的措施,并没有针对政府的措施。这次,我们要用逆向思维来看待问题,要向公车要畅通,向规划要畅通。”

  刘辉再次强调,涉及到重大民生的问题,一定要经过听证,最好能设置博弈机制,让市民充分参与,同时针对多收取的停车费使用情况,呼吁相关部门定期向市民公布,提高执政透明度。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张西陆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