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正常的消费和浪费
在全社会正在形成反对铺张浪费良好风气的当下,关于“浪费”与“消费”的不同含义和行为方式需要切实区分开来。混淆消费的概念,把浪费当消费的行为需下大力气制止;而因为反对浪费,连一些正常的消费也刻意收缩的方式也不可取。
近期不断被曝光的一些浪费现象触目惊心。特别是公款浪费行为更是为老百姓深恶痛绝。一些人打着“扩大消费”的幌子,搞超标准、超规格的宴请活动,极尽奢靡之风。一道菜动辄数百元甚至上千元,名酒、名烟样样不缺。酒足饭饱了甚至还要再来点儿高档的娱乐和健身。一些个人,豪华车辆、昂贵手表、名牌皮包等奢侈品不断“更新换代”,攀比和炫富的心态,扭曲了自己的实际需求。
诚然,内需不振是当前的一个难题,但绝不能过度消费而造成浪费。所谓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最大矛盾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同时,人均GDP、人均收入水平也较低。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按照最新2300元的扶贫标准,还有超过1.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些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说,浪费绝非小事。肆意挥霍浪费,不仅脱离国情、背离优良传统,而且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也许有人会说,管好公款消费就好了,私人消费是个人自由。话虽不错,但在环境硬约束、资源紧约束和粮食紧平衡的现实国情下,提倡个人的节俭和节约十分必要。想想那些连上学所必需的桌椅都没有的山区孩子,想想那些连温饱都尚未解决的困难群众,我们是否应该杜绝一切形式的浪费?
当然,在强调勤俭节约的同时,要防止借反浪费之名损害职工利益。如,有的单位打着“节约”的旗号,直接减少员工本应享有的福利。这不是“反浪费”,而是在败坏“反浪费”的声誉。
浪费是对资源和产品的过度挥霍,而消费则是正常需要的满足。提高生产力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满足社会的消费需求。反浪费并非反正常消费和理性消费。对于一些单位,尤其要把公款消费和公款浪费区分开来,把必要的开支和不必要的开支区分开来。一些日常的办公和差旅支出等还是需要予以保证的,否则会影响正常的工作。
反对浪费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内化为每一个人内心的自觉,需要沉淀为每一个部门的长久约束。不能搞形式主义。(王仁贵)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