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新家园与澳门大学遥相呼应。
杨文露摄
核心阅读
横琴,珠海最大岛屿,与澳门一水之隔。地处“一国两制”交汇点,“内外辐射”结合部,拥有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政策,实施“分线管理”通关制度,珠海横琴新区正在“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
广东珠海横琴新区,新在何处?
新在粤港澳融合发展,新在发展集约高效,新在体制机制创新,新在规划建设百年为计。
新在载体
粤港澳合作:海底隧道连接粤澳,两地轻轨将首先对接
一条1.5公里海底隧道,穿越400多年历史,将澳门大学与横琴新校区连在一起。新校区建筑面积94.5万平方米,整体工程今年3月移交澳门特区政府后,9月入学的新生可以通过海底隧道自由通行——2009年,中央同意澳门大学迁建横琴,建设期间适用内地的法律管辖,建成以后交给澳门管辖。
1月刚刚完成吹沙工程的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是落实《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首个项目。澳门政府借鉴内地国有企业的做法,成立了首家由政府控股的公营公司与珠海的大横琴公司合作。横琴出地、澳门出资,将两地的优势叠加,为澳门与内地国企合作开了先河。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从“中外合资”到“粤澳融合”,两种制度深度对接。
横琴的探索永不停步。今年,通过龙头企业“建”,中小企业“购”,微小企业“租”等三种渠道,澳门中小企业进入横琴有了良好条件。
两地基建正加快无缝对接。近70万平方米的横琴口岸及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从规划阶段双方积极沟通。以口岸为主要节点的对澳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启动,两地轻轨将首先对接。
目前,横琴新区在谈和在建港澳重大项目7个,投资总额476亿元。高层次融合发展取得突破,开创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更紧密合作的新格局。
在空间布局上,从东向西统筹推进,已初步形成北起十字门商务区、中有口岸服务区5个项目和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南到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的环澳产业带。横琴作为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发展主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新在引擎
产业效能为第一标准: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达214亿元,居全国前列
1月30日,记者跟随横琴新区管委会主任牛敬来到横琴岛火热的工地,放眼望去,工程车穿梭不停,打桩机铁臂挥舞。牛敬说:“这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要填满很容易,但我们展示的是国家战略,是粤港澳合作的大平台,是30年改革开放特区在全世界新的形象。”
过去30多年,珠三角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珠三角地区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在珠江口西岸。开发横琴,有利于将这一潜在增长点变成现实生产力。面对几乎一片空白的产业发展基础,横琴岛避免产业一哄而上、“跑马圈地”,坚持从“土地是否集约、规划是否优美、环保是否达标”三个维度,对项目用地条件、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指标进行定量预测分析,增加税收约定、自持物业比例等硬性约束性条款,从根本上提升总体开发水平。
“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大项目纷至沓来。
横琴总部大厦以高400米的塔楼与澳门旅游观光塔遥相呼应。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正成为旅游巨无霸。美丽之冠横琴梧桐树大厦携两大超五星级酒店落地。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动工建设、投资360亿的十字门CBD国际会展中心工地已经通车,数千台机器轰隆隆转起来,总投资1750亿元的41个大项目加紧建设,七大产业均有了龙头项目带动。
横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家,初步形成以高端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效能为第一衡量标准,产业项目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达214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新在体制机制
崭新试验田:先后开展四大领域13方面体制机制创新,下放或委托21项省级管理事项
1月28日,《横琴新区商事登记改革办法》实施整整7个月。站在明亮的横琴新区政务大厅,工商局局长黄一凡告诉记者:“现在多数企业1天可以拿到工商执照,7个月有845家企业完成注册,超过以往30年的总和。”
外商回忆,横琴开发之初,市场准入、审批办照、政务服务等方面依然是传统模式:“企业服务无统一平台、群众办事无专门机构、项目服务无专人跟进。”
横琴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开发第一动力,以点带面——建大厅、转职能、简程序、优流程,委托全球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开展专题咨询,先后开展四大领域13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和实践,初步营造了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宁卡介绍说,横琴有四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批开展商事登记管理改革试点、全国第一个组建“廉政办”、第一个开启干部财产公示、全国第一批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走出一条“融汇内地体制精华、兼具港澳发展特色”的体制机制创新之路。
三级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与横琴发展定位相匹配的政策框架体系。国务院《关于横琴开发有关政策的批复》赋予横琴比特区还特的政策体系。广东省政府《关于加快横琴开发的若干意见》和《珠海经济特区横琴新区条例》全面实施,下放或委托21项省级管理事项,在横琴营造了开放度最高、体制宽松度最大、创新空间最广的发展软环境。
体制创新,带来机制创新。建立民生“一号通”政府服务机制,在一个政务平台上运行一号通、一网办、一站式的协同联动,群众拨打一个号码就能获取政府服务。
新在规划
规划考量100年:一次性规划33.4公里“共同管沟”,106平方公里中74%留做生态保护
一座新城,该如何规划?该如何百年为计?横琴开发者广泛调研,遍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师,找寻同类新区开发中的经验与不足,目的就是“屏蔽现代城市的顽疾”。
横琴岛上,环岛主干道53公里,全部道路上百公里。地下是软基,修地基就像盖楼,一根桩打下去,深入地下50多米。1.2米×1.6米,一根挨着一根,密密麻麻往地下“钉”。
一次性规划建设长达33.4公里的“共同管沟”,约节省40公顷城市建设用地,创新国内单次建设长度之最。
记者在横琴环岛东路沿一道伸向地底深处的简易楼梯走下去。所见堪称壮观:地下的管沟8.3米宽、3米高,“大到可以开小汽车”,纳入电线电缆、供水供气、排污排废、送冷送暖、光纤通讯等管网,彻底告别城市“拉链路”。
1月,220千伏横琴琴韵变电站投入运行。该站按照“3C”绿色电网建设,将珠海对澳门供电能力从60万千伏提升到90万千伏,为横琴智能电网打下基础。
生态保护成为开发建设的第一前提。
全岛构建集中供冷供热系统,制定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量全国“双最低”的生态管理目标。制定遴选项目的三不机制:土地不集约不选、规划不优美不选、环保不达标不选,进度为质量让路,生态比经济利益优先。工程项目实现环保申报率100%,应批复“环评”项目100%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围绕总体规划展开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环境生态等28个高起点规划,106平方公里的横琴岛,生态控制面积占74%。每一项基础设施建设,都按照百年标准规划设计,哪怕把政绩“埋”在地下,就是为了真正把横琴建设成为联通港澳、区域共建的开放岛,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活力岛,知识密集、信息发达的智能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岛。
版式设计: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