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传统送农资、送农技的基础上,如何让凝聚高精尖科技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与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群体有效对接?又如何让自主科技创新成为农民多赚钱快富裕的便捷途径?江苏省就是带着这些问题展开了以“科技服务超市”为载体的“产学研无缝对接服务模式”的探索。
截至目前,江苏省已建成“科技服务超市”215家,遍及全省13个省辖市,涉及家禽、果蔬、水产、花卉、蚕桑等农副产品的种养、生产和加工,形成了一支2000多人的驻点科技特派员队伍,已转化应用新成果593项,组织咨询培训3300多场次,服务农民200多万人,成为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的“探路者”。
见到54岁的农民周正标时,他正急匆匆地赶路。
记者问他要赶去哪里?他答:“看病。”
跟着老周,记者来到了江苏省科技服务超市东海分店,老周告诉记者,他已经记不得是第几次来这里给他种的百合花“看病”了。
当农民爱上新科技:不怕不会 就怕不敢
一进店门,老周就迫不及待的掏出手机,给正在咨询室值班的科技特派员小王看自己拍的照片,照片上的百合花叶子出现了一些形状不规则的浅黄色斑点。
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园林专业的小王很快便诊断出这些百合花染上了叶枯病。他告诉老周,从斑点的大小上判断目前是染病初期,只要把病叶摘除,再喷洒少量的药剂就可以了。听到这里,老周缓缓舒了一口气。
老周对记者说,2006年以前他一直都在外地打工,随着年纪增长,身体也渐渐吃不消了,后来听家里人说老家现在都开始种百合花了,收入挺高,他也回家加入了种植百合花的队伍。“现在我们一家5口都靠这4个百合花大棚养活,每年的净收入差不多有十来万,比在外面打工挣得还多。”
虽然以前打工时在工地上是把好手,但说到养花老周却是个门外汉,特别是娇贵的百合花,“别说种了,连长什么样我以前都不知道,没有经验没有技术,连最起码的购买原种都要倒腾一大圈,所以头两三年里光赔钱了。”
2010年,东海县政府和科技局决定把“江苏省科技服务超市”的分店引进到县里,希望借此快速有效解决花农们“不会种、种不好”的难题。
分店店长钱振权对记者说,科技服务超市主要为当地花农带来了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理顺了供销渠道,集成了原种和配套资材的供应、技术指导与服务、培训与示范以及市场开发等生产各类要素于一体,为花农提供“一条龙”服务;二是逐步改变了当地花农的种植理念,提升了花农的专业水平。
在日常的运营中,东海分店除了为当地农户直供比其他渠道便宜15%-20%的原种外,更提供技术跟踪服务,10名技术人员常年定期开展现场示范教学和专题讲座培训,以保证花农们的种植知识和技术跟得上市场的需求。如今,在科技服务超市的推动下,老周所在的双店镇12000亩的基地几乎全部种上了百合花,带动农户600余户,增加农户收入800多万。
此时,已经买到农药准备回家的老周走过来和记者道别,他说:“我今年就用了半个棚来种新品种‘水晶公主’,先试着种,如果收益好,明年我就全改种新品种啦。”望着老周匆忙的背影,身后的科技特派员小王大声嘱咐:“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不用亲自跑过来,打400免费电话或者发彩信就行了。”
小草莓带动大经济 产学研结合不再“卡脖子”
提起溧水,就会想到溧水的草莓。每年春天一到,南京周边的老百姓就会驱车来到溧水傅家边采摘草莓。常常会有人问果农:傅家边的草莓为什么又大又甜呢?果农们通常会故作神秘地说:“这是秘方。”
也许不会有人相信,2001年以前的傅家边草莓经常卖不出去。那时候傅家边的草莓种植全靠农民自己的经验,种苗自己育、生产自己管、果子自己销,就连买个最普通的农药也得跑到镇上的农资店里才能买到。江苏科技服务超市溧水分店店长李百健对记者说:“由于草莓是一年一栽的作物,每年都要进行种苗更新,对种苗的需求量和要求非常高,但当时农民们大多采用自繁自育的方式进行繁苗,品种退化,病害蔓延,严重影响了草莓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解决果农们遇到的这些棘手问题,江苏省科技部门把科技超市分店开到了傅家边,并在同年首次引进设施草莓进行规模化种植:分店先种,农民们看到效果了再跟着种,种的不满意分店还承担所有损失。这样一来,傅家边的草莓种植渐渐形成了规模。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溧水分店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中科院植物所等高校院所联合攻关合作,建立了草莓植物组培脱毒快繁技术体系,解决了草莓的连作障碍难题;与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开展了果品贮藏保鲜研究,建立了草莓、梨、葡萄等应时鲜果的贮运技术体系;与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开展了特色经济林果病虫害研究攻关,制定了草莓等不同果树周年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周历;与南京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开展了青梅果品深加工研究,开发出开心脆梅、蓝莓果汁等系列新产品……
在这条产学研结合的价值链中,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农民,每一个环节都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价值利益,让产学研结合不再“卡脖子”。
产学研无缝对接促三赢:从赚农民钱到和农民一起赚钱
两年前,江苏省科技服务超市灌云分店开店,在经营农资的同时还负责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技术服务。作为灌云县的一个普通农民,陈继生本来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去看看的,没想到这一去就与科技服务超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是邻居叫着我一块去玩的,也没什么学习的心思,后来看到有一块展板上介绍了一种西红柿的新品种以及和芦蒿接茬种植的技术,我就留心看了一会,心里就开始琢磨这个事。”
陈继生说,他家祖祖辈辈都靠种植果蔬为生,但以前的生活却颇为艰难,仅有的三个大棚要养活全家10口人,要是赶上气候不好收成不高,那就只能节衣缩食过个年。
自打看了科技超市的展板,陈继生琢磨了好几天,终于决定把家里的三个大棚全部改为“芦蒿接茬种西红柿”的种法,这样就可以一年四季都有收成。“虽然凑够了资金,但心里一直很担心,自从种下去那天起,我就没怎么睡过安稳觉,天天住在大棚里,每天都翻看从科技超市里借来的种植方面的书,一有什么异常我就立刻跑去科技超市联系专家来看,在他们的帮助下,一切顺利。”第二年,陈继生种的芦蒿和西红柿全部收获上市,让他没想到的是,这竟为他赚了近10万元的收入。
村里人看到陈继生赚钱了,都纷纷跑到科技超市来取经,而灌云科技超市也不断地探索创新。2010年初,灌云店初试育苗50万株的西瓜嫁接苗和80万株实生西红柿苗,并廉价销售给农户,省去了他们在育苗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和技术难题,这一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户们靠种植新品种赚了钱,而灌云分店也从育苗工作中收获了利润,实现了农户、基地双赢的局面。
如今,陈继生家的大棚已经增加到了15个,每年的净收入能达到30多万,昔日的贫困户一跃成为了村里有名的富裕户。同时,他还和村里的其他种植大户一起成立了一个小型蔬菜批发市场,形成了小有规模的销售渠道,帮助村里更多的农民一起发家致富。
从区里搬到田间地头 科技超市把“农资+技术+服务”送上门
“服务农民一万多人次,转化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60余项,提供各类农业信息5000余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农民达1200余人,促进农户增收人均千元,特色产业产值14亿元……”这组数字得益于江苏科技服务超市徐州贾汪分店背后每一个参与者的付出。
店长张胜丰向记者介绍,分店在服务理念上采取“科技超市+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技术服务的触角直接延伸到每一个农户。“我们设立了24小时技术服务热线,给农民发放服务联系卡,随时接受农户电话资讯;配备了两辆科技服务大篷车,免费上门为农户现场解决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此外,我们还与江苏省科技超市总店建立了远程专家视频咨询服务系统,进行实时资讯和知道,农户们不出家门就可以与院士教授们实时交流、现场开方。”
据了解,自2011年运营以来,贾汪分店已接待农户咨询一万多人次,上门进棚指导500余次,视频会诊30多次,服务范围涵盖周边5个设施农业大镇的三万余农户。
说到贾汪分店建设的体会,区科技局的陈鸥局长颇有感慨:“起初,我们的超市分店是建在镇上的,但并没有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大家都以为超市就是卖农资的,后来经过区里科技局的专家们商量,觉得只有建在田间地头才能切切实实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民们遇到的问题。现在,农民们在种植上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超市享受到‘农资+技术+服务’的一体化配套送上门,这可方便多了。”
“目前,分店已经发展到拥有产业基地550亩、温室大棚100多个。”张胜丰说,“我们还为农户们自己生产的果蔬注册了‘仙蔬’、‘地韭天长’、‘食全食美’、‘彭城一品莓’等4个品牌,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利润30多万元。”
谈到今后的打算,张胜丰信心满怀:“下一步,我们将在整合相关资源上下功夫,把科技超市与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创业结合起来,提高本地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创出全省一流的科技超市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