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家:未来极端天气可能成为新的常态--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气象学家:未来极端天气可能成为新的常态

2013年01月30日13:34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入冬以来,低温冷冻在国人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甚至引发了关于南方集中供暖问题的热议。而放眼全球,在俄罗斯和东欧地区,低温天气夺走数百人生命,俄罗斯一小村庄创下最低气温纪录——零下71.2摄氏度。

  尽管对不同地区的极端天气,专家解释不尽相同,但气象学家们都有同样的担心:未来极端天气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常态。

  部分地区最低气温破历史极值

  2012年11月下旬至今年1月初,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并呈现五大特点:一是平均气温明显偏低;二是部分地区日最低气温破历史极值;三是降温幅度大;四是低温持续时间长;五是雨雪多、湿冷特征明显。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首席专家任福民说,2012年11月下旬至今年1月初,全国平均气温-3.8℃,较常年同期-2.5℃偏低1.3℃,为近28年最低。其中,东北平均气温-15.3℃,较常年同期-11.6℃偏低3.7℃,为近43年最低;华北平均气温-7.4℃,较常年同期-5℃偏低2.4℃,为近42年最低。

  有这样一组数据,看着都让人发冷——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2年11月下旬至今年1月初,我国大部地区日平均气温小于0℃的日数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华北地区33.4天,为1971年以来最多。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9毫米,较常年同期14.9毫米偏多近1倍。北方大部地区降雪偏多,部分地区遭受雪灾;江南、华南等地多阴雨寡照天气。

  北极海冰面积减小导致低温

  “从大的气候背景分析看,北极海冰面积减小是影响东亚及我国冬季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适应室副主任周波涛介绍,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北极海冰融化加剧,今年9月,北极海冰面积下降至1979年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最低。

  “北极海冰面积越小,越有利于极地冷气团中心向南偏移,南下冷空气活动就越频繁,容易导致欧亚地区及我国冬季出现低温严寒。”周波涛说,“此外,北极海冰缩减使北极水域开阔,加之变暖致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有利于更多水汽向中高纬地区输送,导致冬季我国、欧亚和北美地区容易出现强降雪天气。”

  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解释说,地球是从太阳吸取的热量,同时地球也向外辐射热量,因为地轴倾斜原因,冬季北半球接收太阳的热量在减少,因此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辐射差额,就是放射的多,接收的少,热量损失就大。极地高纬度地区,在冬天,有的地方完全收不到阳光照射,但它照样对外辐射热量,使得温度下降。所以北半球冬季冷空气主要源地是集中出现在极地附近地区,冷空气向南爆发侵入到中纬度地区就使得我国出现明显降温。

  “小冰河期”臆测缺乏依据

  最近几年冬天,只要出现低温冷冻,“小冰河期”总是被提及。有媒体称,全球或迎来20年“小冰河期”。

  从现有的气候数据看,2010年、2011年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分别比常年同期偏低。这发生在北半球偏冷的大背景下。因此,早在去年欧洲、美洲经历了极端冷事件后,有些美国及欧洲的气候专家指出,近年来,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变冷的开端,或将进入小冰河时期,这样的冷天可能会持续20年至30年。

  中国天气网首席专家李小泉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认为这些说法是少数科学家之言,在观测数据上并没有特别令人信服的证据。气候的确存在周期性的波动,冷期和暖期交替出现,不过,这种气候的转折需要长时间的观测数据支持。“人们研究气候变暖,都是在百年的尺度上进行讨论,科学家搜集了近百年的数据,并模拟计算出了更早之前的数据,才断定了气候变暖的事实。因此,仅凭一两年的数据就推断未来几十年的气候是不科学的。”

  事实上,早在2009年-2010年冬季欧洲和中国出现极端冷事件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就分析称,未来世界是否会进入“小冰河期”很难定论。从人类活动、自然外强迫、气候系统内部变化这三类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分析来看,按照平均60年的周期算,以1998年为界,预计未来十几年气候仍然继续变暖,但遭遇冷事件的风险增加了,冷事件造成的灾害影响可能会越来越大。

  诸多科学家曾根据太阳活动周期预测,21世纪20-30年代世界将进入相对冷的时期。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王绍武认为,“这种预测是有可能的。但是,是不是现在就会进入寒冷时期,对未来的气候预测,还没有较好的、各方都能接受的模式。至于世界究竟何时进入寒冷期、寒冷期会持续多长时间、寒冷期强度有多强等问题,还需要严格地研究,才能给出比较确切的预测结果。”

  不会出现类似2008年低温冰冻

  今年1月初,贵州、湖南以及江西出现雨雪冰冻天气。“这个冬天冷得早,首次南方雨雪冰冻过程开始的时间也较常年偏早。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是从1月中旬开始。”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说。

  雨雪冰冻再袭,像2008年那样的罕见灾情是否会重演呢?“从目前的天气形势来看,不大可能。”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与前期相比,1月中旬大气环流有所调整,冷空气减弱,气温明显回升,近期我国没有特别强的冷空气南下,将继续保持升温态势。总体来说,南方大部不会出现持续的低温冰冻天气。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系统研究所副所长祝从文认为,冷暖空气在南方交汇,容易形成雨雪冰冻天气。每年我国南方尤其是山区都会发生雨雪冰冻天气,但是发生的范围、强度、时间,会因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式有所不同。

  延伸阅读

  应对极端天气气候须持警惕

  从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监测结果来看,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并没有改变。最近的十五六年,绝大多数都在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榜单上名列前茅。

  “全球变暖是一个事实,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暴雪、干旱、强降水都会出现。”周波涛指出。

  2013年1月中旬发布的最新的中国气候公报称,2012年我国气候年景正常,降水总体偏多,气温接近常年,气象灾害种类多、局部地区灾情重。

  在降水量上,2012年东北地区为近62年最多,北京为近35年最多。全国降水资源总量为62710.8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3073.7亿立方米。气温方面,2012年1月至3月,全国平均气温创27年来最低;11月下旬以来至12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近28年同期最低。

  在气象灾害方面,台风登陆时间集中,影响范围广。“达维”“苏拉”“海葵”3个台风一周内接连登陆我国,影响15个省区市,北上和影响东北地区的台风数量均为历史之最。

  “随着全球变暖,原来的气候规律打破了,气候变得比较异常,偏离平均态越来越远,振动越来越大,导致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了。天气气候不像原来只是小幅度的异常,就在平均值附近摆动,现在出现很多的‘怪天气’,要么旱得很厉害,要么一下雨就下得很大,例如北京‘7·21’特大暴雨。”周波涛说。

  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纳利斯日前表示,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显示,由人为导致的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频率正呈上升趋势,并与其他因素相结合将有进一步造成自然灾害频发的可能。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除人为因素外,气候本身的自然变化也同样会导致极端天气的出现,有必要对具体原因进行认真分析,避免媒体对气候变化“妖魔化”。

  不过,严寒等极端灾害的多发,风调雨顺或成为奢侈品。当极端天气成为一种“常态”,科学家呼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