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是一段幸福而艰辛的历程。幸福,是我们的目的地。而艰辛,正是推促我们化解种种难题的动力
春运启动,整个中国都像踏上了旅途。
80多万民航旅客上路,500多万铁路乘客出发,近8000万人从公路水路奔赴目的地……这仅是1月26日春运第一天的数字。40天春运期间,预计将售出34亿多张车、船、机票。每一张票的背后,都是一段令人百感交集的旅程。这一年一度的旅程,正是今日中国的剪影。
放在20年前,我们恐怕很难想象,农民工的数量会超过2.5亿,高校在校生会达3000万之多。流动意味着机遇、意味着活力,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为城市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将上万亿元的收入转移回家乡,为乡村发展积累了财富。几千万学子踏进高校校门,由此迎来人生际遇的重大拐点,从这里出发,他们的未来有了全新的可能。然而流动也意味着各种新的矛盾、新的压力,从文化融合到社会管理。春运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短期人口迁徙”,只是其中最具象征性的现象之一。
这样的迁徙中,我们中的很多人,有在车站窗口排长队的辛苦,有被票贩子“狠宰”的恼怒,甚至有买到假票上不了车的焦急。我们把这些归因于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滞后,归因于铁路交通部门垄断所导致的效能低下、公平缺失。然而实际情况远非这样简单。
这些年来,为了缓解运力紧张,交通部门付出的努力着实不少。近十年中,铁路里程以每天超过6公里的速度在延伸。到去年底,全国高速铁路建成近万公里,旅途耗费时间比过去缩短一半以上。但是,不论运力增长多快多大,都不可能满足春运这种短时间大运量的需求。如果按照春运的需求来配置运力,就会在非春运期间出现长时间大规模的运力闲置。因此,解决春运难题,还应当从运力以外去寻找。
在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如何兼顾不同群体间的能力差异?是更多采取市场调剂的手段,还是更多考虑低收入群体的需求?是以更严厉的方式管控违规行为,还是通过更透明的方式实现社会共治?从上浮票价到取消上浮,从窗口售票到网络订票,从火车票实名制到高速公路免费,种种有着良好初衷的尝试,常常会遭遇新的情况,很多时候甚至是老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新问题又在产生。
有踏上归途的喜悦,也有跋涉艰难的抱怨,有朝发夕至的便捷,也有一票难求的焦虑,有对交通部门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的吐槽,也有对这些部门员工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敬佩。这些复杂情绪所对应着的,是一个不断受到批评也不断改善着的交通系统,是一个总有说不完的问题但又的的确确在迅速前进的中国。
上世纪50年代,从广州坐火车到北京,要花整整90个小时。武汉长江大桥修通之前,火车更是要先上轮渡才能过江。若干年之后,当人们回首今天春运的图景,相信同样会有这种隔世之感。春运是一段幸福而艰辛的历程。幸福,是我们的目的地。而艰辛,正是推促我们化解种种难题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