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信天游唱响黄土地--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英文版信天游唱响黄土地

2013年01月14日14:13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英文版信天游唱响黄土地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王夏蓉):提起陕北民歌,每个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会哼几句,但是您是否听过用英语唱的陕北民歌?带洋味儿的信天游,听起来是什么感觉呢?前不久,西安音乐学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陕北民歌译介作品音乐会,西安音乐学院的师生们用英语演绎黄土高坡上的爱恨情仇。

  《赶牲灵》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首陕北民歌,不过仔细听,演唱的语言用的是英语,演唱者是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从2009年开始,西安音乐学院开始致力于陕北民歌的翻译工作,并于当年10月召开了第一届陕北民歌译介全国学术研讨会。用英语来唱陕北民歌,这个念头源于西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安宁教授的特色办学理念:“我们也是音乐教育学校,要教育我们的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技术理论和技能,了解本国的音乐文化和传统,在这个基础上应该走出陕西,走向全国,或者说在国际上能够产生一点影响。”

  法国人陆浩洋是西安音乐学院教师的家属,他曾用法语唱过《南泥湾》,虽然已经不记得歌词,但他表示那种美好的感觉令他印象深刻,“他们当时是请我帮忙来做这件事情的。于是我们就开始排练,这首歌很美,整个过程我都很愉快。”

  陕北民歌很美,它唱的是陕北老百姓真实的生活、朴素的情感,打上了深深的黄土地文化烙印,然而要让完全不了解黄土地文化的外国人准确地理解歌词中的情感并不是容易的事。在电视剧《走西口》的片尾曲中有一句歌词“拆了炕头头,也拆不散你和我”。西安音乐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室主任缑斌将它翻译为:The sky may fall apart,but never shall you and I. 如果再翻成汉语的话意思是:纵使天塌下来,你我也不分开。这似乎与原歌词的表达有些出入,为什么要这么翻译呢?缑斌解释说:“我还有一个理念:从言到意到神。言意俱得是最好的,有时候不能兼得,那我就抛弃‘言’我得‘意’,我甚至有时候可以连言意都不要,追求的是神、精神,是内涵。对一个农村妇女来讲,炕被人砸了,锅被人砸了,这可以说是生活中遇到的最严重的状况,无疑就是天塌下来了。所以这有情感在里面。”

  另外,比较难处理的地方还有歌词中的方言、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衬词,还有起兴的文学手法。对这些困难,缑斌老师并没有简单地把汉语翻译成英语:“首先中国的有些文化附载词,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东西,我们能保留的尽量保留。另外一个困难就是受音乐的限制,你有时候很难放得开。我们平时也许把这句话脱离音乐,我会译得比较长一些,甚至带些从句译起来会舒服些。所以就是你既要省,既要能入进去,又要符合英语诗歌文化的规范。”

  目前,百余首陕北民歌已被翻译为英、法、德、意、日、韩、阿等语言。西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安宁坦言,目前还不能说陕北民歌的翻译工作已经获得成功,但是他对这条道路充满信心:“从学校的角度,我们的老师要把他的研究和翻译进一步往前推,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停留在目前的水平。(效果如何)目前还是需要实践检验的,所以我不能说它是完全成功的,但是毕竟走了这一步,我还是充分肯定它的。”

  用英语唱陕北民歌,虽然目前效果如何还有待实践检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陕北民歌的传承者们必将沿着这条路孜孜不倦地探索,老一辈陕北民歌艺术家王向荣表示,“和用陕北话唱比当然是有一定距离的,(但)这是一个折中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去。我支持这种做法,但要做到尽善尽美需要一个过程,或许还要几代人去完成。”

  多么美的歌声!当我们用汉语唱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剪羊毛》、《老黑奴》等世界经典民歌时,真心希望有一天外国朋友们也能随口唱起中国人的歌,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感受中华民族的真性情。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