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
南水北调工程针对工程沿线结构性污染较为突出的问题,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着力推动河道沿线各地经济转型,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关、停、并、转污染企业,取消排放特权,为治污工作顺利推进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江苏、山东两省建立大治污、大环保工作格局:江苏省推行“河长制”,由辖区内负责人分段包干治污任务;山东省定期就治污和水质达标状态向沿线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通报。沿线所有县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提高到1.0~1.2元/吨,有效解决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和配套管网建设资金问题。
东线治污正逐步由工程治理向工程措施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转变。江苏省提出“严格准入、节水减排、清污分流、应急保障”治污理念。山东省探索出“治、用、保、防、控”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
东线的两省已颁布实施了严于国家标准的造纸工业、纺织染整工业、畜禽养殖业、垃圾填埋渗滤液等污染物排放标准。山东省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分时段、分区域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性标准,其中COD排放标准最高严于当年国家行业标准6倍多,氨氮排放标准最高严于国家行业标准7倍,此举取消行业污染排放“特权”。
近年来,在区域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东线沿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均比规划实施前削减80%以上,入河总量基本达到或接近目标控制要求。2012年10月,东线黄河以南36个控制断面中,有35个达到规划水质目标,达标率为97%,输水干线基本达到III类标准。
为保证东线一期工程2013年通水前目标实现,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组织下,江苏、山东两省开始了新一轮治污工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