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姥姥是一个农家妇女,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生命是在地头、灶头、炕头度过的,过日子是她的本分,也可以说是她一生追求的事业。穷的时候她把日子过得谁都羡慕,家里永远鸡鸭成群,瓜果成行,两排大瓦房里外锃亮,是村里第一个换上玻璃窗的人家。姥姥过日子用心用脑,每顿饭都使心做,撒把盐咸淡正合适,一把柴禾能四用。她说她煮的可不是一锅饭,她养的是一家人的性子。姥姥在寻常的日子中自得其乐、充满生活的情趣,她让审美回到日常生活中,使普通的农家日子涂抹上诗的韵味和画的意境。
姥姥说“不论是大家还是小家,先把人弄好了,啥就都好了”。让一大家人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其乐融融,并非易事,姥姥却从中游刃有余,她的拿手绝窍是一碗水端平,说“管上哪都一样,一碗水端平它就不洒。”和谐是因为气顺,气顺不在于实际得到多少,而在于是否得到公正对待,是否受到尊重。姥姥说:“管哪儿的皮都好撕开,就是脸皮不好撕。撕一快你试试?这一辈子脸上都有块儿疤。”倪萍母亲给女儿和儿媳各买了一件羽绒服,女儿的质量好,儿媳的质量差。姥姥指着母亲的头说:你真是个彪子(傻子),真不会办个事。你不给媳妇买没有错,但你这么比着给你闺女买好的,给人家买糙的,你是给人家买了一肚子气。姥姥最懂管人管心,以心换心。她说“你把保姆当外人,人家能把你当自己家人?”在她眼里不论儿媳还是女婿都是自家人,然而实际生活中她对待“一家人”并非不加区别一锅煮。她说:“聪明的婆婆对媳妇要比对儿子好。”倪萍调侃姥姥:你该上国务院去上班,给总理当个助手。姥姥回答:你当我不能啊!姥姥的自信缘由她掌握了治家理事的根本。
姥姥说:“你们城里关门堵窗地自己过,大脸看小脸有个啥意思。”她的日子是开放式的,家里有了新鲜东西,早年甚至是煤炭也一家一盆与乡亲们分享。来到北京,她为季老做棉衣,要给作家张洁送大馒头,东西不在多少,礼物不在厚薄,送出去的是欢喜,收到的是温暖。倪萍第一次挣了一万块钱,拿给姥姥看。姥姥说:“钱这个东西,越看越多。我看了就等于你挣了两万,再给你妈看就等于三万了,再给你哥看就是四万了,欢喜成了四倍了。”姥姥的理论是钱和东西都要流通,爱是不怕分的,“爱越分越多,爱是个银行,不怕花钱,就怕不存钱”。姥姥认为快乐是在流通中增值的,当然如何流通也是有分寸的。苹果丰收了,根据关系远近、情分大小,分装大筐和小筐,天黑以后送邻居,怕的是白天让人看见,分出厚薄,好心办了坏事。与人交往,她凡事替别人着想,她说:“多穷的人都有脸。”即使给要饭的人东西,姥姥都说:“别嫌乎,我吃不了,你帮乎着我吃吧!”
姥姥说:“多贵的东西都赶不上人贵”,她过日子不是过的财物,而是过的人,深知最大的财富是有好后代,这是用不完的金元宝。当年给生产队剥花生种子,有的“聪明”人用自己瘪花生偷换生产队的好花生。她说:“好种子结好花生,孬种子结小花生,孩子也是,种下什么种子就长出什么果。我要是做那‘聪明’事儿,你们都看着,长大了就不聪明了。”她甚至不惜用当时十分金贵的一个面团放着发霉,让幼小的倪萍牢牢地记住偷来的粮食吃不得。姥姥爱孩子爱得有分寸,爱得长远,说:“一个孩子穿十件棉袄,那不烧坏了”,她给予孩子们的是良好的品德和自立能力这一永远刷不嚗的银行卡。姥姥的怀抱很神奇,从中走出的十几个子孙后代个个优秀,也让姥姥获得了用不完的金元宝,晚年尽享子孙儿女福。
姥姥没上过学,不认字,她没有当今妇女职业成功带来的多姿多彩的人生,没有享受到社会荣誉带来的风光和荣耀。然而,她依据内心朴素的准则,遵循生活的德性,运用人生的智慧把普通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谁又能说她没享有体面的生活和人格的尊严?谁又能说她不是站在生活的山顶,仰望天空、无愧人生的成功人士?
四
姥姥一生崇尚“念大本书、写大本字的人”,实际上她一生为人处事之道,对于后人就是一本享用不尽的大本书。读《姥姥语录》通俗易懂,都是大实话,但细细地回味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高深的哲理。它以人性最原始最本色的方式,上与老天、下与心灵对话,述说自己心中的“神”。当把她那些散落在各处的妙语成珠一一穿引梳理起来时,会惊叹地发现姥姥随情随意讲的生活话语,竟如哲学家般命题突出、逻辑思辨、体系周严,以其客观唯物的世界观、刚健有为的人生观和助人为乐的幸福观,深刻回答了现代人缺失而急需解决的如何安放好自己的灵魂等安身立命的大问题。姥姥语录可贵之处,还在于它不是坐而论道,而是来自于实际的体认和道德的践行,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它让“理”回到生活中,充满了民间的智慧魅力,其作用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理论要精,要管用。
读《姥姥语录》,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让我感同身受,描述的一些生活场景竟像是在回放我的前世今生的老电影,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热土,同有一个普通而神奇的姥姥,拥有相同的情感经历。我的姥姥也常年患哮喘病,但一生勤劳,十分要强、“爱好”,常教导我们:“脚一耪,心一横,人家能,咱就能。”“人一辈子要手心向下,不能手心向上”,向上是受人施舍,向下是给予别人。她说:“有福之人是能够给别人福的人”,认为坐享其成,不劳而获那不叫有福,能够给别人带来福的人,才是真正有福,还言之凿凿,一个有福的人至少能够让十个人享他的福。她总是把日子过得五花六叶、有滋有味,剪出的大公鸡窗花,微风下两个鸡头同时向下摇动,犹如生动的斗鸡场景,让破旧的农舍充满情趣和生气。家人出行从来都是吃着姥姥包的饺子带着温暖上路,回家不论多晚都有热汤热水等着,让家永远是心灵的归宿、美好记忆的珍藏。姥姥一生节俭,常告诫我们:“一分钱会难倒英雄好汉”,但她从不图慕金钱和财产,嫁姑娘娶媳妇看中的是人,说:“好女不穿陪嫁衣,好男不吃分家饭。”她一生崇尚知识,不信神、不信鬼、不迷信,倡导厚养薄葬,说“我死了,你们千万不要弄那些格外的事,人死如灯灭”,但却信奉神明在上,敬畏天地规律。小时候,姥姥一遍一遍地给我们讲那些贪多无厌、始乱终弃、不孝之人受雷劈、遭天火惩罚的故事。她每次讲述都神态严肃、声情并茂,让你好像能直接感触到老天爷惩恶扬善的神奇力量,我常想听着姥姥故事长大的后人,是一辈子不敢为非作歹的。姥姥去逝已二十周年了,但至今其生命气息仍绵绵不绝、萦绕左右,她的那些老话和箴言时常跳入脑海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其实不只是我,《姥姥语录》在众多人的心中引发了姥姥回忆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由此可见,书中的姥姥不仅是倪萍的,还是大众的,她的身上传承了我们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吸收了这片土地的日月精华,凝聚了民间群众的丰富智慧,并通过长期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使其生命精神熔铸到子孙后代的肌体、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建立共有的精神家园,需要自觉地倡导共同价值追求和普遍的文化认同,而任何一种价值观的确立,都需要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从这个意义上说,《姥姥语录》可以看作为我们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生活版《论语》。(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明办主任 刘宝莅)
(来源:中国文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