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反腐有天然的制约、自身的局限性。”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行政法专家马怀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网友在揭露一些事件真相的同时,可能会损害一些无辜人的利益。未来反腐不能仅仅依赖于这些偶然事件去披露、查处腐败案件,而是要靠比较健全的日常制度。
今年初,中央纪委监察部通报,去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总计对超过14万人进行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县处级以上干部4843人,并将777人移送司法机关,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4.4亿元。
“尽管网络反腐越来越频繁,并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威力,但是从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的总数来看,由网络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件毕竟占很小的比例。网络反腐并不是我国反腐的主渠道。”杜治洲表示,当前反腐的主渠道还是一些主管机构在日常工作检查、审计机关审计、纪检监察机关接受群众实名举报等传统的反腐方式。
近年来反腐败职能部门并没有被动地坐等,而是越来越重视民意的表达,并且主动出击,以动真格的实际行动反腐。有舆论认为,李春城被调查,显示出了纪检机关反腐的主动作为。
受访专家指出,目前环境相对宽松,很多问题容易暴露,但随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以后这种反腐方式的效用会下降。
提高传统实名举报的效果
“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现有的举报系统与互联网的发帖反腐模式相结合。”受访专家建议,现有的举报系统应借鉴网络反腐经验,充分重视举报信息的特殊性,为当事人举报建立更加快捷的通道和反应机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曾表示,把互联网络使用者高涨的反腐败热情纳入法律程序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向反腐败机构反映问题,然后通过正式立案调查程序,发现并且解决问题。
马怀德给出的建议是,应该建立一个比较权威的网络举报和揭露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鼓励大家实名举报,使得反腐败机构在权威平台上所有的信息来源都能逐一得到有效核查,通过及时公布相关信息的方式推动全民的参与。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恶意打击报复,相关部门应该积极保护正当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公众参与反腐的信心?
杜治洲认为,需要反腐败机构更加认真、更加及时地处理网民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件,给公众及时客观的反馈。同时加大反腐制度建设,强化权力制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的发生,从而树立政府公信力。
“需要加强创新体制内监督渠道,提高传统实名举报的效果,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甚至奖励。”杜治洲指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各种反腐手段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李英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