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政府下辖的41个政府部门,在统一时间内,发布了格式统一、内容详细的部门2011年度财政决算报告,其中“三公”决算成为单列内容。在各单位的“三公”经费报告中,因公出国是第一块内容,也是各部门对于项目解释和说明最为详尽的一部分。(《京华时报》11月27日)
广州市下辖政府部门今年“晒三公”可谓亮点多多。一者,首次将“三公”决算在部门决算报告中单列成一个独立的子报告,而且各部门统一范本和格式。二者,不仅披露了“三公”经费的各项目数额,还给出了占总盘子的比重;各单位不仅花了相当篇幅解释费用产生的原因、去向,还详细对比了前两年“三公”经费增减情况和具体增减项目。三者,多部门将决算报告挂上了部门官网的首页,广州市政府的官网集中刊载了多部门的决算报告。
这堪称目前各地最细致的“晒三公”模式。在决算报告中单列“三公”经费,并且“三公”子报告中还有子项目,详细说明各子项目“三公”经费增减情况,解释经费增加在什么地方、减少在什么地方,花出去的经费都做了什么,既让民众能看得清楚,也避免了各部门只晒出一张表格,让“三公”公开徒具形式意义。据介绍,广州各单位上一年度的“三公”报告,篇幅仅半页或一页纸,而此次发布的“三公”内容,篇幅达两页甚至三页。从这个角度看,广州“晒三公”可谓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关于“晒三公”,以往各地普遍存在的弊端是,“三公”经费支出部分被隐含在其他项目中,不能直观显示,不易接受监督;部分直接显示的支出,往往也就是一张简单的表格或一组枯燥的数据,账面虽然清晰却还是一笔“糊涂账”。广州今年“晒三公”至少回应了两个问题,一是“三公”经费在决算报告中可以作为一个子报告单列;一是既然要晒,就晒清楚,而晒清楚关键在解释清楚——“三公”经费支出后面的解释和说明很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