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明显放慢了前进的步伐。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拖累,但另一方面,更是中国政府主动谋变的结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空间。
改革开放至今,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稳定的高速增长。即使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也未能改变这一态势。
不过,在骄人成就的背后,中国经济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也是不争的现实:危机引发的全球需求减弱,让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的弊端显露无遗;大量低效率的不合理投资,导致许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低成本的竞争方式,不仅容易让企业缺乏进取心,更抑制了国内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传统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就成为紧迫的任务。
具体而言,就是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减轻维持经济高增速的压力,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发展方式的转变上去。
然而,经济增速的放缓,却并不必然导致发展方式的转变。实际上,虽然“转方式”转了多年,但进展并不尽如人意。这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发展方式有其自身的惯性,更在于相关领域的体制性束缚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三十几年时间里就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就在于依靠改革打破了束缚发展的多重体制性障碍,为经济释放了巨大的增长空间。
放眼未来,要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依然是最关键的环节: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特别是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就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就需要深化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的改革已步入更多触及深层次矛盾和更多面对内外部复杂因素的攻坚阶段。在日益多元的利益格局背景下,要破除诸多藩篱,难度和阻力之大非同以往。
毫不动摇地进一步深化改革,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和深层次问题上取得突破,并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这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攻方向。(尚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