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接续奋斗,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矢志报国、实干创业的典型人物和群体。   

    人民日报推出“爱国情 奋斗者”专栏,讲述为国家建设发展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和在平凡岗位上不懈奋斗的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人民群众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分享到

旦增欧珠:“我要帮助更多同胞脱贫”

    37岁的旦增欧珠,论身高是“小个子”,论事业却有大作为。在西藏定日县岗嘎镇,担任残疾人士民族手工业合作社理事长的他,已成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名带头人。

崔大庆: 中弹后仍紧紧抓住歹徒的手

    崔大庆和六里桥派出所民警甘雷等人调查处理一起斗殴伤害致死案件时,与被公安机关通缉的重大杀人在逃人员于根柱不期而遇。

黄文秀: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奉献

    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做出贡献。

奋斗者风采

  • 2019-09-09 08:50 来源:新华网

    大山里奏响“放牛班的春天”

      新华社贵阳9月8日电 他是浙江名牌高中校长,退休后,拖着病体,独身来偏远的贵州大山里义务支教。不仅带领一所“差校”走上正轨,更改变一方教育观念。 他就是浙江杭州市学军中学原校长、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陈立群。他的故事,被网民誉为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 …

  • 2019-09-09 09:00 来源:新华网

    迸发生命的无限炽热

      新华社武汉9月8日电 从矿产找寻到构造假说,从地震预测到地热勘探,李德威毕生的研究,无不深深扎根大地,无不紧紧围绕国家和人民所需。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一生写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话语——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一生大地行 “地质科学的任何重大理论创新…

  • 2019-09-09 09:0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不让贫困代际传递,“大山园丁”坚守苗乡55年

      王大英在苗族服饰非遗传习所指导孩子们刺绣(7月24日摄)。 本报记者向定杰摄 “打篮球,我可以打全场。”“往针眼里穿线,我两下就找准了。”时不时,快73岁的王大英嘴里会冒出几句“大话”,让人感觉像个孩子。 这或许是和孩子待在一起太久的缘故。作为贵州省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民族小…

  • 2019-09-09 09:13 来源:光明日报

    只为留住历史的记忆

      【爱国情 奋斗者】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公里的天龙山,海拔1700米,其山腰处的天龙山石窟享有“龙飞天宇摸星斗,窟凿石崖见斧工”的美誉,是中国十大佛教石窟之一。 遍山松柏葱郁,溪涧清流潺潺。正是在这古迹众多、风光秀美的地方,太原市天龙山文物保管所所长于灏工作了22年。…

  • 2019-09-06 08:4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大山人梯

      ▲在广西大新县宝圩乡,覃诚老师(左二)放午学后和同事陪同学生走山路回家(2017年11月24日摄)。 ▲在广西全州县白宝乡北山村小学,唐广芳老师用肩头夹着三角板给学生上课(2016年4月26日摄)。 ▲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山界教学点,陶凤英老师吹哨子催促…

  • 2019-09-06 08:49 来源:新华网

    杨绍书:大山园丁的坚守

      新华社贵阳9月5日电 40余载,只为村里父老乡亲的一句嘱托,他将青春芳华献给了山里的娃娃。 4万余公里的崎岖山路上,他用肩背、用手抱,风里雨里护送 着孩子们的绝壁求学路。 课堂上是老师,放学后是“家长”……杨绍书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在三尺讲台上用汉语、苗语教书育人,为的…

  • 2019-09-06 08:5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1本“村长笔记”里的260个梦想

      ▲8月20日拍摄的迎丰村文化礼堂。 本报记者翁忻旸摄 ▲8月20日拍摄的王丰华生前的工作笔记。 本报记者翁忻旸摄 王丰华走了,留下了写得密密麻麻的21本工作笔记。笔记本记录了260个村民梦想,如今大部分已经实现。 送别王丰华那一天,来了上千人。遗像里的王丰华,干…

  • 2019-09-05 09:06 来源:新华网

    张端树:不当“葫芦瓢”的第一书记

      新华社石家庄9月4日电 三年前,河北省平山县下槐镇的南文都还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尽管它和游人如织的西柏坡只是隔着一座山。 那时候,60岁的贫困户范来生还住在破得快要塌掉的房子里,除了琢磨着来年在早已变成“鸡圈”的院子里再添几只鸡,他似乎从没寻思过生活还能有什么新变化。 那…

  • 2019-09-03 08:20 来源:新华网

    一句承诺 她扎根黄土高原51载

      新华社西安9月2日电 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的北京姑娘路生梅,只身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从医。51年来,她曾放弃返回首都北京的机会,也拒绝过大医院的高薪聘请,为落后的小县城建起了第一个正规的儿科,退休后,她仍然坚持义务接诊,守护一方儿童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