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中國主題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我國當前生態環境保護成效如何?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是什麼?人民網邀請專家學者為您解讀。
根據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國各地環境“顏值”普遍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由於‘三個沒有根本改變’,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成效還不穩固,生態環保仍然任重道遠。”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指出。
“三個沒有根本改變”的含義是: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環境污染和生態保護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
當前,中國生態環境治理面臨哪些具體問題?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嚴剛接受人民網採訪時指出:“第一,相比發達國家,我國當前生態環境質量仍處於中低水平。全國約40%的城市空氣質量尚未達標,水體治理任務依舊艱巨﹔第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尚未根本形成,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第三,環境治理能力仍是突出短板,生態文明各項改革措施還需協同增效,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基層生態環境治理能力仍不足。”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看來,常規的環境保護措施的效力,很大程度上已經得到釋放。“生態環境保護已經從過去的環保領域,進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發展的深水區。生態環境問題實質是發展方式的問題。”張永生表示。
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我們應當如何應對?
“在總體戰略方面,要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強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保障國家有效需求的前提下,從嚴從緊控制‘兩高’行業新上項目﹔大力優化能源結構,嚴控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加大運輸結構調整力度。”嚴剛指出。
此外,在總體戰術方面,要突出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並注重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科技、教育等手段。”嚴剛表示。
強化環境司法保障力量也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措施,嚴明生態環境法律責任、創新生態環境司法制度和加強生態環境司法宣傳缺一不可。
“應當以生態環境刑事責任為紅線,依法嚴厲打擊生態環境犯罪行為,維護國家生態環境管理秩序﹔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應當積極開展環境公益訴訟和行政公益訴訟,推動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嚴剛強調,“要充分發揮新媒體、新技術的優勢,全面深入宣傳生態環境的司法保障工作,創造良好輿論氛圍。重視環境司法保障作用,用最嚴密的法治守衛生態環境,呵護藍天碧水淨土,助推生態環境治理和美麗中國建設。”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