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即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無疑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場壯舉。這其中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立場,將“尊重和保障人權”貫穿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過程,貫穿於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之中,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融為一體的發展中,促進人民各項權利和社會公平正義的更好實現。
回顧小康社會的建設歷程,從“實現溫飽”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升,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持續提高。自1978年至2019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68.2歲提高到77.3歲,人均國民總收入從200美元增加到10410美元,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從63.9%降低到28.2%,城鄉差距不到3%,人類發展指數從0.410上升到0.752,人民普遍過上殷實富裕的生活,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得到更好的保障。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醫療、社保、基層民主選舉體系,確立了更加完善的人民民主、黨內民主、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的社會主義民主框架,更加系統的黨內監督、行政監督、法律監督和公民監督等機制,建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夯實了社會公平正義的根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是一部人權進步史,也是一部實現人民幸福生活的奮斗史。
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始終致力於實現更高標准的人權保障。1979年12月鄧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后,1982年黨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紀末時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同年,全國人大通過現行憲法,在結構上將“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調整到“總綱”之后、“國家機構”的規定之前,在根本大法中把基本權利擺放在了更為顯要的位置。1990年,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對小康目標作出更詳盡的闡述,1991年,中國發布首部人權白皮書,提出“生存權是中國人民長期爭取的首要人權”。1997年,中國提前完成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當年,黨的十五大首次明確提出“保証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要求。此后,“尊重和保障人權”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宣告“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時又再次被確認,並分別於2004年和2007年寫入憲法和黨章。2012年,黨的十八大把“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設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隨后提出“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加強人權司法保障”的要求,並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上提升到了“加強人權法治保障”的高度。當前,黨中央又提出在“十四五”時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權事業全面發展”的更高目標。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都伴隨著對人權保障更深的理解、更高的期待和更新的要求。
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始終致力於更全面系統地回應人民權利訴求。中國始終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原則。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讓每個人更好地發展自我、幸福生活,是實現人人享有更加充分人權的真諦所在。中國共產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中國人民通過堅持不懈的勞動創造,體現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的深刻含義。“十四五”時期,我國將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確保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始終致力於創造有利於充分實現人權的條件和動力。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創造了條件,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了堅實保証。中國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深化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健全民主監督、社會公平正義的法治保障制度,釋放社會活力,增進市場主體的積極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將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歷時40余年的小康社會建設是一場恢宏的人權實踐,中國人民更有尊嚴地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為人民謀幸福的裡程碑,確立了中國人權事業的新高度,豐富了人類文明多樣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中國必將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不斷地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作者單位: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學分中心)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13日 11 版)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