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為子孫后代留下一江碧水

2020年10月06日10:01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龍軍

天空中飛過的候鳥、不時躍出湖面的江豚、洲灘蘆葦叢中飛奔的麋鹿,9月的洞庭湖,洪水退去,重現生機勃勃的景象。

湖南是長江中游的重要省份,擁有163公裡的長江岸線,還有被稱為“長江之腎”的洞庭湖。全省境內江河密布,湘、資、沅、澧四水經洞庭湖而匯入長江。

2018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江岳陽段考察時強調,一定要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裡長江﹔今年9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再次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展現新作為。

湖南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一湖四水”為主戰場,扎實推進湘江保護和治理“一號重點工程”、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治理及小微水體整治,全省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19年,湖南省在60個“水十條”國家考核評價斷面中,水質優良率為91.7%。今年1月至7月,全省國家考核評價斷面水質優良率為93.3%,比上年同期增加1.7個百分點。

鐵腕治污,去除湘江沉疴

“清水塘老工業區企業全部關閉。”寫入《2019年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的這一句話,隻有13個字,但分量十足。

老工業區、重污染區——這是株洲清水塘曾經的“身份”。2013年,清水塘老工業區被列為湘江保護和治理五大重點區域之一。經過多年努力,2018年12月30日,清水塘老工業區261家企業全面關停退出,成為湖南省“一號重點工程”的標志性成果。

作為長江主要支流之一,奔騰不息的湘江,孕育了一代代三湘兒女,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湖湘文化。

然而,蜿蜒千裡的母親河在為湖南人民輸送巨大財富的同時,也承擔著不能承受之重:全省60%左右的人口、75%以上的生產總值、60%以上的污染,負重於湘江一身。

湖南是全國“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礦之鄉”。由於涉重金屬產業發達、歷史遺留污染多等原因,湘江流域局部地區重金屬污染嚴重,累積性污染問題聚集。

新賬不能再欠,老賬努力去還。面對發展與保護的選擇,湖南用行動給出答案——

率先出台江河流域保護的綜合性地方法規——《湖南省湘江保護條例》,湖南由此邁入依法治江、從嚴治江的時代。分階段制定行動實施方案,明確湘江保護和治理的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

2013年9月,湘江保護和治理委員會會議召開。會議明確提出,將湘江保護和治理列為省“一號重點工程”,以“堵源頭”“治調並舉”“鞏固和提高”為3個階段性目標,連續實施3個“三年行動計劃”,綜合治理湘江,為子孫后代留下一江碧水。

“要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抓下去,一屆政府一屆政府干下去,不達目標,決不罷休。”湖南吹響了這場力度空前的環境治理攻堅戰的沖鋒號。全省上下以“敢啃硬骨頭”的膽識和擔當、背水一戰的決心和氣魄,向問題和矛盾聚力,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將湘江保護與治理推向縱深。

“一部法”統領、“一盤棋”謀劃、“一江水”同治,湘江翻開了新的一頁。

刮骨療毒,呵護“長江之腎”

作為“長江之腎”,洞庭湖關系湖區千萬人民的生產生活,牽連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平衡。

然而,在單一追求量的增長的粗放發展方式下,工業污染物、農業污染物、生活污染物持續不斷注入洞庭湖。與此同時,“挖砂吸金”“圈湖為王”“抽水種樹”等資源掠奪手段層出不窮,洞庭湖的生態環境曾遭到嚴重破壞。

高峰時,洞庭湖裡最多的就是挖砂船、運砂船,岸上最多的是洗砂場、堆砂場,運載貨物最多的就是砂石料,洞庭沙洲被蠶食殆盡,水體遭受污染,江豚無處棲息。2017年8月,湖南省水利廳下發《全面禁止在自然保護區范圍內進行河道採砂活動》的通知,狠剎洞庭湖上濫採亂挖湖砂風。此后,根據《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全面禁止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等水域採砂,實施24小時嚴格監管,鞏固禁採成果。

為造紙而大規模栽種的歐美黑楊,對洞庭湖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濕地生態系統安全造成了嚴重破壞。2017年12月6日,湖南提前完成中央環保督察要求徹底清理洞庭湖核心區歐美黑楊的任務,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8萬多畝歐美黑楊全部清理完畢。

洞庭湖中非法矮圍一度十分猖獗。2018年6月,數百台挖土機連續作戰,洞庭湖內最大的私人矮圍在短短十余天內被一舉摧毀。湖南一鼓作氣,至當年年底,將洞庭湖中472處非法矮圍網圍拆除完畢,這意味著124.46萬畝被矮圍網圍圈住的湖面重歸自由。

在改善生態的同時,湖南下大力氣減少對洞庭湖的污染。造紙,一直是洞庭湖區的支柱產業,也是污染大戶。湖南痛下決心,2018年洞庭湖區全部制漿產能和落后造紙產能退出,2019年造紙產能全面退出。

山綠了,水清了,候鳥回來了。目前,洞庭湖Ⅴ類水質斷面由2015年的8個降至0個﹔候鳥由10年前的200多種增加到300多種。

刮骨療毒之后,“長江之腎”重獲新生。

因地制宜,整治小微水體

在湘江大堤西岸,長沙市望城區高塘嶺街道湘江村中,靜靜流淌的彭家湖穿村而過。村裡別具風格的鄉村別墅,和湖邊富有層次感的人工濕地,掩映在漂浮著綠島的湖中,構成一幅美麗宜居的鄉村圖景。

涼爽的秋夜裡,80歲的湘江村村民鐘玉德正在湖邊散步,這在兩年前他想都不敢想,“以前湖水是臭的,環境不好,都沒有游客來玩。”

一直以來,村民生活污水直排溝渠,大量的農藥化肥洒在農田,污水流向彭家湖,最終匯入湘江,黑臭水體成為湘江村的一塊難以掩蓋的“傷疤”。2018年,湘江村將彭家湖納入五結合工程項目,並找來專業設計機構進行科學設計和規劃,通過源頭治污、定期治淤、鐵腕治違、生態治岸、精准治臟的行動,讓彭家湖重新流起來、淨起來、美起來。

湖南水資源豐富,除了大江大河,還有眾多流動性較差的溝渠塘壩。這些小微水體也被稱為江河湖庫的“毛細血管”,規模雖小,但數量龐大,水資源的污染給居民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

2017年,湖南省會長沙在全市范圍內推行“河長制”,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制體系,管水治水到村進組入戶,巧用各種創新方法,打通小微水體整治的“最后一公裡”。

其中,生態修復的方法頗具代表性。記者在長沙市望城區靖港鎮復勝村看到,當地對農村生活污水淨化處理后,通過小型濕地過濾、生態草溝修復、雨水徑流區域改造等,建立各種水體的緩沖帶,達到污染攔截、滯留、淨化等作用。同時,當地還結合大眾垸水系連通工程,加速水體流動,並將湖泊河道打造成大型濕地,開展水體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恢復,使水質達標排放至湘江。

大力治理河湖環境,給居民帶來美麗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為當地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在望城區盤龍嶺村,當地採用了“荷蝦種養結合”的綠色生態模式。水中有龍蝦,小龍蝦攝食有害昆虫,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通過自然的方法控制雜草和病虫害,治理污染。水面有荷花,池塘裡種植荷花等水生景觀植物,將池塘打造成一處水岸新景。

龍蝦養殖的經濟效益同樣可觀。盤龍嶺村成立了村土地專業合作社,由傳統的分散養殖變為現代化規模種養,並與長沙當地著名餐飲集團對接,達成龍蝦供銷協議。在此模式下,當地集體經濟收入已由2016年的4萬余元增長到2019年的27萬余元,2019年全村各貧困戶分紅均在5000元以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湘大地,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06日 01版)

(責編:楊光宇)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