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解讀7月30日、31日,習近平總書記接連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出席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一次重磅會議、一場重要活動,同時指向一個核心主題——科技創新。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今年第二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由負轉正,經濟運行呈現明顯的復蘇態勢。其中,新興產業良好發展,新動能持續逆勢增長,為我國經濟復蘇提供了強大動力。
7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指出,要“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今年上半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5.8%,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7.2%,醫藥行業、電子商務服務業、新基建等實現較快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這種“高精尖”科技成果,對經濟發展無疑能夠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北斗一號工程於1994年正式啟動,2000年建成,我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建成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此后,北斗二號系統和三號系統又相繼於2012年和2020年建成,我國可以向全球用戶提供完整的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
據統計,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4.4%,連續9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有14000家左右企事業單位從事相關工作,從業人員超過50萬人。
如今,北斗系統已經廣泛應用於定位導航、授時、短報文通信、芯片制造、地質災害監測、運輸車輛監管、農業機械化作業等方方面面。
2020年第一季度,在中國市場申請入網的智能手機中,超過75%支持北斗定位。隨著5G通信、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融合發展,諸如自動駕駛、自動泊車、自動物流等新技術將更多看到北斗系統大展身手。
7月21日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希望企業家要拓展國際視野。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推動力,科技創新同樣需要全球視野。
在致聯合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第十三屆大會的賀信中,習近平主席提出倡議:“中國願同各國共享北斗系統建設發展成果,共促全球衛星導航事業蓬勃發展。”
事實上,北斗系統已向上百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服務,用戶數量達到“億級以上”水平。巴基斯坦的港口管理、緬甸的河運監管、老撾的病虫災害監管、文萊的智慧旅游、印尼的海上集成應用……世界上幾乎半數以上國家在全球范圍內使用北斗系統。
“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就在於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北斗導航系統的建成,正是我國堅持自主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生動縮影。
而“后疫情時代”,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向科學技術要生產力無疑是答案之一。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