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記者周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25日在京成立。
這個委員會旨在加強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首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代表性傳承人曹洪欣任會長。中國非遺保護協會中醫藥協調委員會同時組建,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李金早任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孫達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等任副主任。
據介紹,中國非遺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是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非遺保護協會領導下,在中醫藥協調委員會指導下,由從事中醫藥非遺保護工作的專家、學者、研究人員、產業精英自願結成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接下來,中醫藥委員會將開展中醫藥非遺調查研究,探索非遺保護制度建設、傳承模式與發展利用,以及中醫藥非遺知識產權保護與標准化建設,組織中醫藥非遺保護的國內外交流與合作等。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李金早介紹,目前有137項傳統醫藥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醫針灸”和“藏醫藥浴法”先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2年至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支出國家非遺保護專項資金1.13億元用於支持中醫藥非遺的保護傳承。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