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與吉林的故事

2020年07月23日09:3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 程瑤

【學習進行時】習近平總書記22日赴吉林考察調研。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文章,帶您回顧習近平與吉林的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22日赴吉林考察調研。當天下午,他首先來到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准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了解糧食生產、黑土地保護利用、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經營等情況。隨后,習近平參觀了四平戰役紀念館,重溫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

“必須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

“紅太陽照邊疆,青山綠水披霞光,長白山下果樹成行,海蘭江畔稻花香……”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就是這首曾經廣為傳唱的歌曲所描繪的地方。

5年前的7月16日,習近平來到了這片稻菽如浪的沃土。他沿著田埂步入稻田,察看水稻長勢,同正在進行田間管理的村民和農技人員交流,叮囑他們細化增產技術措施,爭取秋糧豐收。一言一行,無不流露出對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關切與重視。

“中國有13億人口,要靠我們自己穩住糧食生產。”在田間,習近平殷殷叮囑。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作為“東北糧倉”之一的吉林,在端好“中國飯碗”上承擔著重要責任。

如何擔負起糧食安全重任,並不斷努力在高基點上實現糧食生產新突破?2015年3月9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吉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了一個關鍵點——“農業現代化”。

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要以科技為支撐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東三省處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方方隊裡,必須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遵循規律、科學發展。”在審議中,習近平對處於“前方方隊”的東三省提出期望,並指明了前進方向。

2019年,吉林省糧食生產獲得大豐收,總產量達到775.6億斤,比上年增加49億斤,淨增加量位居全國首位,佔全國總增量的41.2%。今年吉林省的春耕生產在疫情之下再創佳績,現在苗齊苗壯長勢喜人。

“要做好加減乘除”

作為老工業基地,傳統產業“一柱擎天”,發展結構不優,一度制約著吉林的發展。

“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不能再唱‘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要做好加減乘除。”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吉林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以精妙的比喻指出了老工業基地發展的短板,給出了解決方法。

加法——投資、需求、創新,減法——淘汰落后產能,乘法——創新驅動,除法——市場化程度。加減乘除做全做好,才能真正解決吉林振興發展這道“應用題”。

抓住創新驅動發展和產業優化升級,努力形成特色新興產業集群,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力和支撐力的產業體系,加強同周邊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通過深化改革堅決破除體制性障礙,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對於如何激發、釋放老工業基地蘊藏的巨大活力,習近平作出詳細指導。

吉林努力把握優化升級、脫胎換骨的每一個機會。面對今年的疫情,吉林抓住生物醫藥等產業優勢,全力研發新產品、上新項目,帶動轉型升級﹔在全省推廣普及的“吉祥碼”,不僅能方便群眾出行和復工復產,還將成為居民享受數字政府服務的電子憑証……轉型升級的吉林,正以全新面貌迎接美好未來。

“綠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銀山”

“野生東北虎現在有多少隻?吃什麼?”“種群能不能延續?”“野豬是在長白山一帶嗎?”2015年3月9日,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吉林代表團審議時,聽完代表們對吉林重大生態工程的介紹,習近平提出一串問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可見一斑。

吉林的生態文明建設,總書記一直牽挂在心。

“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化綜合治理措施,落實目標責任,推進清潔生產,擴大綠色植被,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2015年7月,在吉林考察調研時,習近平用4個“更”為吉林的生態文明建設定下目標。

2018年9月26日,習近平來到了有“糧倉、肉庫、漁鄉、油海”美譽的查干湖。在查干湖,看到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習近平十分高興。他說,綠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這條路要扎實走下去。

查干湖水天一色,綠草茵茵﹔長白山逶迤壯美,天池如玉……吉林不缺綠水青山,也不缺冰天雪地。獨特的資源優勢,隻要政策措施對頭,轉化為“金山銀山”不是難事。

“民生是‘指南針’”

2015年7月16日,在延邊州光東村村民李龍植家,習近平脫鞋進屋后,盤腿而坐同鄉親們拉起家常。

像每一次考察時那樣,習近平細細傾聽、認真了解鄉親們的現實生活狀況。當得知一些村民還在使用傳統的旱廁,習近平強調,隨著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新農村建設也要不斷推進,要來個“廁所革命”,讓農村群眾用上衛生的廁所。基本公共服務要更多向農村傾斜,向老少邊窮地區傾斜。

小廁所連接著大民生。對廁所這一細節的重視更見總書記的民生情懷。

“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針’。”在考察中,習近平道出了發展和民生的辯証關系。

通過持續發展強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通過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創造更多有效需求。發展、民生二者隻有形成良性循環,才能確保社會穩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

民生工作面廣量大,具有穩定性、連續性、累積性等特點。“不要狗熊掰棒子”“不能虎頭蛇尾”“開空頭支票不行”,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吉林代表團的審議時,習近平用接地氣的話語為如何做好民生工作作出注解。做好民生工作,要的是堅持不懈的韌勁、一諾千金的誠意、務求扎實的穩勁。

“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2015年在吉林考察時,習近平尤其強調了要關注和關心困難群眾,堅持精准扶貧,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扶危濟困。

今年4月,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靖宇、大安、通榆、安圖、汪清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吉林省貧困縣全部實現摘帽,全面小康的美好夢想正不斷照進現實。

“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

延邊州位於吉林省東部,總人口207.2萬人,其中朝鮮族人口74.2萬人,佔全州總人口的35.8%,是我國唯一的朝鮮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區,也是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的“窗口”。

2015年7月16日,習近平來到延邊。一下飛機,他便乘車前往延邊博物館,聽取延邊州總體情況介紹,參觀延邊州成就展和朝鮮族民俗展。在光東村,老年舞蹈隊正在排練,翩翩起舞。總書記駐足欣賞,稱贊朝鮮族群眾的舞蹈跳得好,一招一式就是不一樣。

夸朝鮮族老年舞蹈隊跳得好,在朝鮮族村民家入鄉隨俗脫鞋進屋、盤腿話家常……習近平總書記如同走親戚般的親切態度,讓村民們真正感受到“民族團結一家親”這句話的誠意與分量。

“我們正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大家要過上全面小康的生活。”這次考察中的這句承諾,習近平說得堅定有力。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沒有民族地區的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和現代化。

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把“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能力,完善差別化的區域政策,優化轉移支付和對口支援機制,實施好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興邊富民行動等規劃……隻要堅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各族人民必能共創美好未來、共享中華民族新的光榮和夢想。

(責編:岳弘彬)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