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夏日,清澈透亮的水面上,大片大片碧綠的蓮葉舒展著身軀,朵朵粉紅的荷花點綴其間……這片“水面清圓風荷舉”的畫卷,如今正展現在江蘇省南通如皋市平園池村。
平園池村立足本村特色,深入挖掘田園生態、農耕文化、特色種植等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從一個5年前偏僻落后的農業村,迅速崛起為遠近聞名的“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我們村大多是小塊田,不適合推行大規模機械化種植,以前光靠農業,村民的收入並不高。”平園池村黨支部書記劉煒建說。
蓮藕栽植一直以來都是村裡的支柱產業,每年夏天,這裡大片的荷花都吸引不少村民駐足觀賞。看到這些情景,一個大膽的想法浮現在劉煒建的腦海裡:“何不以荷花為主題,走‘農業+旅游’的道路呢?”
“農村要發展,不能僅僅依靠‘面朝黃土背朝天’, 我們深挖歷史資源,將農村發展同旅游產業結合,村容村貌也煥然一新。”劉煒建說。幾年來,平園池村整合財政扶持項目,拉動招商引資,投入500萬改造農田、擴建荷塘,大力發展鄉村休閑、生態農業觀光。閑置的房屋變成了民宿,曾經的糧倉變成了農耕名俗文化館,平園池村如今已是蓮葉田田、荷香遠溢。
除了荷花,平園池村四季皆有風景。春季的牡丹、秋季的菊花、冬季的溫泉……不少慕名而來的游客來此休閑度假。依托著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平園池村的村民們通過免費攤位銷售蓮藕、荷葉茶、有機稻米、微型盆景等特色農產品,平均年收入已從5年前的18000元增長到如今的29700元。
民俗文化,是平園池村旅游發展的另一大主題。如皋素有“長壽之鄉”的美譽,有數百位百歲老人,而這份厚重的年齡,也深刻地凝聚在當地傳承的傳統民族工藝中。
五顏六色的粽子,你見過嗎?在平園池村的農耕民俗文化館,一位來自如皋的志願者帶著一群小學生握著花布,拉著細線,做著各種彩色“粽子”,吸引了眾多游客圍觀。一問才知道,原來他們做的是一種特殊的長壽香囊,而這位志願者正是這項傳統民族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唐筱梅。
“一開始做香囊粽子的時候,我都穿不過去線。”來自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實驗小學的范吳晗說,“在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現在我做熟練了,做好的手工也能送給自己珍惜的人,我特別高興!”
參與制作香囊只是平園池村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平園池村從民俗中找亮點,從方法中找突破,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之路。
在平園池村,十幾位身著旗袍的阿姨們舉著傳統的紙傘,穿行於荷塘的長廊上。遠遠望去,旗袍上紅色的彩繪花紋,裝點在白牆灰瓦與接天蓮葉的背景中,甚是好看。
“我們村2017年成立了旗袍隊,現在共有34位村民參與了進來,年齡30多歲到70多歲不等。”旗袍隊的秦皖蘭告訴記者,“平時有活動,我們就來表演旗袍秀,看著游客們拍照喝彩,我們也很開心。”
“傳承民俗文化,讓大家看得見發展,也記得住鄉愁。”劉煒建說。徜徉在如花海般的平園池村,似乎也能體驗到“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的情思和遐想。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