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有方》

端午節,感知習近平總書記深沉的家國情懷

梁秋坪

2020年06月25日11:17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粽葉飄香,歲至端陽,又念屈原。

不朽離騷今古唱,忠貞一世可驚天。汨羅江畔的慷慨悲歌穿越歲月長河,激魂蕩魄。千百年來,屈原愛國憂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及其壯懷激烈的氣節和風骨,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提及屈原,並引用屈原詩作中的名句來闡述思想,寄情言志。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總書記引用過的名言雋句,體味字裡行間寄意深遠的家國情懷。

矢志不渝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是中華兒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屈原,終其一生為祖國的民富國強而呼號奔走,百折不撓。他的身上凝結了中國人數千年來對祖國最崇高、最熾熱、最深重的愛國情思。

2014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緩緩念出屈原的傳世名句,“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盛贊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鐵骨錚錚、視死如歸,奏響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

英雄奇志在,千古知音存。當歷史光芒照進現實,無數與屈原血脈相同、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先烈英杰,以其錚錚忠魂,耿耿紅心,奏響了浩氣長存的愛國主義壯歌。“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愛國是第一位的。近年來,習近平頻頻強調愛國主義精神對國家、民族的重要意義,勉勵國人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向著偉大復興中國夢砥礪前行。

2015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他強調:“要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強大精神動力。”

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向風華正茂的廣大師生發出號召,“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

2019年4月,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寄語新時代青年,“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輩子的頑強奮斗來體現愛國主義情懷,讓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始終在心中高高飄揚!”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精神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九三”勝利日大閱兵、國家公祭日、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等重大紀念活動,無一不是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生動實踐。“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承前啟后、繼往開來,高擎新時代愛國主義旗幟,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船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心系民生 厚植民本情懷

行義高千古,掩涕哀民生。屈原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更浸潤於其一心為民的“美政之思”中。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吟誦出屈原悲嘆民生不興的詩句。屈原一心為民、體恤蒼生,他所作詩作中散發出的愛民、憂民氣息,時隔千年,依然能夠引起今人的共鳴。

“人民”在大國領袖習近平的心中重若千鈞。“我將無我,不負人民。”2019年3月22日,習近平在回答意大利眾議長菲科提問時的深情表達,正是中華民族積澱兩千年“民本思想”的當代闡釋。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3年11月,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的第一次見面時,習近平如是說。2017年12月31日,習近平發表2018年新年賀詞時指出,“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交流時,28次提及“人民”,講到抗擊疫情時,他深刻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一次次走進車間碼頭、深入田間地頭,訪貧問苦、問政於民,始終與人民在一起。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相輔相成,統籌推進,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我最牽挂的還是困難群眾。”這句習近平常常挂在嘴邊的暖心話,蘊含著對百姓深深的關切,映照著立公為民的赤子之心。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開辟特色減貧道路。創造了“了不起的人間奇跡”,不久的將來,中華民族將徹底擺脫絕對貧困,圓夢全面小康。這個“以民為本”的大國展現出的民生擔當令人振奮。

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擔當,也是習近平念茲在茲的執政信條和最鮮明的政治品格。“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今時今日的民生福祉,就像汨羅河水,生生不息﹔更像汨羅河上的龍舟,百舸競發!

上下求索 創新賦能中國夢

求索是塑心立行之本,是治國興國之路。早在2300多年前,屈原以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發出了“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著名“天問”,震撼寰宇。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2016年7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習近平娓娓道出屈原的名句,號召全黨同志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

屈原的求索,宏遠、抽象,是哲人的“終極之問”﹔當下國人的求索,明確、具象,有的放矢,是不斷的改革創新。

“變革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在長期的治國理政實踐中,習近平深刻認識到求索創新的巨大作用,但改革創新之路向來荊棘叢生。

“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2018年5月,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上,習近平引用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勇於攻堅克難、追求卓越、贏得勝利。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隻有不斷創新,中華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來”“創新是第一動力”“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無論何時,習近平始終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創新,並屢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

“天眼”探空、神舟飛天、墨子“傳信”、北斗組網、超算“發威”……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領域重大創新成果斐然,中國人的創新自信一次次被“點燃”﹔近年來,黨中央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應時而生,更多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面向世界,我國主動作為、奮發有為,率先提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在習近平的帶領下,中國人民的上下求索之路,邁出國門、惠及世界,越走越寬闊,越走越通暢。

撫今追昔,今天人們紀念屈原,不僅是發思故之幽情,更多的是要以當代人的眼光,重新認識和發掘屈原文化和精神中對今人有啟迪意義的東西,讓“屈原精神”中的愛國主義、民本情懷、求索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芒,以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接續奮斗、凱歌前行,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礡力量。(海報設計:杜佰鸞)

(責編: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