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專訪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林鬆添

著力建設“四有”搭建民間公共外交的“彩虹橋”

王欲然 鄧志慧 劉潔妍 崔越 唐宋

2020年05月12日14:58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5月9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新任會長林鬆添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唐宋攝

“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好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同世界各國人民交朋友、結伙伴,致力於民相親、心相通,促進國際廣泛交流與合作,服務民族復興、世界共贏。5月9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新任會長林鬆添這樣分享自己的工作目標。有著30余年外交工作經驗的他在接棒將滿月時, 就青年培養與交流、民間外交如何發力、全球戰“疫”中如何發揮民間對外交往作用等話題接受了人民網記者專訪。

林鬆添與非洲有著“不解之緣”,曾歷任外交部非洲司參贊、司長等職,在利比裡亞、馬拉維、南非等國擔任過大使。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他曾在中國駐南非大使館召開四次記者會,回應各界關切,並公開批駁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訪非時污蔑中國政治制度的言論,稱“世界善良人民自有公論”,相較中國的政治制度“美國至少八個做不到”。

談到履新后的感受,性格直爽的他用“跑步學習、找方位、找角色”來形容當前的工作狀態。

力促民間公共外交:有地方說、有人說、有人聽、有人信

“我長期從事國家官方外交。年近60歲的時候,黨中央決定讓我從事民間外交。對我而言既是新領域也是一種延伸。”林鬆添坦言,國家間的關系不僅有高層間的互動,也要落地惠及百姓。以利弘義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要求中國對外合作要致力於合作共贏、共同發展,讓雙方人民受益。民間外交就是打基礎、接地氣。

“過去一個月,我在思考和探索民間外交的主體是誰?領域和資源在哪?方向在哪?工作對象是誰?”林鬆添分享思考,他理解的民間外交有主體多、領域廣、資源多、接地氣、打基礎這五個特點。“地方友城、企業、智庫、媒體、社團、自然人等都是民間外交的主體。經濟、社會、人文、醫療衛生、青少年等都是民間外交開展工作的領域。民間有豐富的資源,友協的主要任務是做好規劃設計和謀劃,充分調動中外各方資源。接好地氣,便能打好民意基礎,為高層引領的國家關系做好落地。”

針對民間外交展現出的五個特點,全國對外友協怎麼發力?林鬆添認為,全國對外友協要以增進人民友誼、推動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充分發揮“民間外交引領作用、公共外交骨干作用、城市外交橋梁作用”,代表中國人民廣交深交世界各國朋友,服務中國和平發展與國家統一大業,致力於促進人類友誼、合作、和平、發展事業。

如何發揮好“引領、骨干和橋梁”的作用?林鬆添表示,首先,在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各國利益相融、命運與共的大環境下,全國對外友協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外交思想,以及黨的大政方針政策為引領,來指導、規范、協調、服務民間外交。這要求我們要做好理論研究工作,學好用好習近平外交思想,特別是民間外交思想,與時俱進地、更好地推進民間外交工作。其次,“公共外交的骨干作用”是要求我們要動員海內外智庫、媒體、網絡等載體,並將這些人脈資源和載體鏈接好、搭建好、發揮好,著力做到“有地方說、有人說、說了有人聽、聽了有人信”的“四有”目標。發揮“城市外交的橋梁作用”,就是促進地方政府交流與合作,服務國家和地方發展。現在中國和世界上建立了2723對友好城市。如果每個友城都能結好對,團結人民,對接、推動共同發展,那麼中國在世界上的聲音與形象就會明顯提高。

林鬆添直言,發揮好這“三大作用”,對全國對外友協來說是課題也是挑戰。“我還要繼續學習和領會,做好未來工作的規劃和設計。”

5月9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新任會長林鬆添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唐宋攝

培養有志青年:推動中外交流,促進世界全面客觀和理性認知認可認同中國

致力於促進人類友誼、合作、和平、發展是一項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繼承、接力奮斗。那麼,林鬆添眼中有志青年的代名詞是什麼?外交戰線中的青年群體要具備哪些素質?全國對外友協將如何培養青年,促進中外青年交流的?記者從他的回答中,看到了答案。

“以前曾有些人擔心,現在的年輕一代是獨生子女,擔心他們被嬌生慣養。但看到中國航天團隊中一群30來歲的青年,為建設航天強國而努力奮斗﹔看到武漢抗擊疫情戰斗中的“90后”、“00后”醫護工作者無畏逆行﹔看到中國商企界的年輕精英輩出,我很感動和自豪。”林鬆添說,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五四青年節之時寄語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前進姿態,同億萬人民一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奮勇搏擊。”

今天的中國青年,還要學會站在全球的視野,去謀劃中國的未來和自己的未來。隨著中國與世界深度交融,愈來愈多的青年人選擇走出國門,擁抱世界,感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作為在非洲深耕多年的外交官,林鬆添建議青年一代可以多到非洲尋找發展新機遇。“非洲有著廣闊的空間和發展前景,也是中國可靠的朋友。2018年與2019年,每年都有15至20個非洲國家年均經濟增長在5%以上。非洲大陸正在加速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有志青年可在非洲找到無限的發展空間,成就自己。如果青年一代能夠從中找到國家和自身的發展方向,個人將會得到更好發展,國家也會變得更加強大。”

有人說,外交官是一份特殊的職業,被稱為“不穿軍裝的解放軍”。也有不少青年人希望自己能成為這個團隊的一員。那麼,做好一名青年外交官需要具備哪些素質呢?林鬆添說,“外交官首先要政治過硬。站穩政治立場,對黨、祖國和人民絕對忠誠,不能有一點含糊。其次,本領高強。年輕人要不斷學習,緊跟全球形勢,把握大動向、大趨勢與新思潮,練就過硬的業務能力。第三,肯奉獻。在南非工作時,團隊裡的年輕人經常加班到深夜。有一天,我十點半到一個工作間,看到所有的電腦都被佔滿。勤於工作、無私奉獻、任勞任怨,是年輕外交官必備的素質。第四,善合作。外交是團隊工作,年輕外交官要有團結合作意識。第五,能自律。外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年輕人自覺接受紀律約束。”

在全國對外友協履新的近一個月,林鬆添從年輕工作者身上感受到了奮斗精神,看到了民間外交事業的未來。在林鬆添看來,做好對青年一代的培養,令其更好地發揮民間外交力量,是全國對外友協的重要職責。“我們的規劃是通過橫向交流、縱向發展,激發青年人的潛力。通過實踐,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和本領。我會推動他們與全球各國的青年人去學習和交流,吸取經驗,開闊眼界、錘煉意志。另外,我會鼓勵青年人去地方挂職、當村官。通過縱向培養,將他們造福百姓的理想轉化為現實,也在此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定力、魄力。”

林鬆添透露,全國對外友協正在與鄰國日本、韓國開展青年互訪的項目。他認為,中國和周邊國家的友好,也要冀望於青年。“我希望能讓全世界的青年人到中國來走走、看看,親眼目睹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與成就,感受中國基礎建設領域的飛快發展。中國就是一本沒有寫完的教科書,可以讓他們更加全面、客觀和理性地認知、認可、認同中國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和文化價值理念。”

5月9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新任會長林鬆添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鄧志慧攝

傳遞戰“疫”信心:疫情阻擋不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好交流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國對外友協對外交往帶來了挑戰,但阻擋不了民間外交的交流。通過互聯網,林鬆添與國際友人對話,聯絡感情、傳遞信心。“我昨天與中國美國商會共同舉辦視頻對話會,互相溝通、傾聽意見,並形成共識。前幾天我和湯加王國公主也視頻對話,我們近期還會通過視頻舉辦中日韓青少年互動活動、中美青少年互動活動。疫情阻擋不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好交流。當然,我們也希望疫情早日結束,盡快讓世界人民重回正常的生產生活。”

談到中國在這次全球抗“疫”中的表現,林鬆添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幾乎令世界經濟社會交流與交往停擺。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眾志成城,戰勝了病毒,創造了奇跡。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在短時間內取得防控大流行疾病的決定性成果,這一事實也令世界看到了中國制度和體制的優越性,中國人民團結互助、攻堅克難的堅定信心和能力。中國交出了一份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滿意答卷,也讓世界看到了一個堅強、自信、強大的中國。”他還特別指出:“中國黨和政府在抗擊新冠病毒時,始終堅持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方針,不惜代價隻為救人。今天作為中國人真好!我們能生活在一個沒有戰亂,能快速有效控制疾病的國家,值得慶幸和自豪。

隨著新冠疫情持續蔓延,全球糧食生產、物流、消費等多個環節受到嚴重沖擊。林鬆添認為,面對疫情,人類隻有團結合作,共同應對,才能戰而勝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勝關乎各國人民安危的疫病,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在中國抗擊疫情艱難時刻,有80多個國家、160多個國際組織友人發來慰問電,有很多外國在華企業向我們提供援助。現在我們戰勝了病毒,也向正在遭受疫情肆虐的國家提供了大量幫助。我很感動的是,中國已有很多企業紛紛慷慨解囊捐助物資。我們的工作是與世界各國分享戰‘疫’成功經驗,協調物資運輸,將中國的愛心傳遞出去。”    

(責編:王欲然、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