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讀懂“中國之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問題。
2020年1月2日起,人民網推出《中國之治》欄目,圍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重維度,聚焦“中國之治”,解析發展背后的“中國密碼”。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
在全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教育部就學生返校、考試、就業等問題推出了“國家網絡雲課堂”、加大線上招聘力度等一系列應對舉措。抗擊疫情期間,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挖掘抗疫中的教育價值?互聯網的助力是解決不時之需,還是借此契機成為全民教育的新場景?《中國之治》欄目本期邀請的對話嘉賓是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共同探討化“危”為“機”,把網絡學習的實驗場變成未來教育的現實。
不能忽視疫情防控期間發生的真實感人故事所蘊含的教育價值
人民網: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中指出,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強對健康理念和傳染病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教育引導廣大群眾提高文明素質和自我保護能力。面對這樣一場疫情,我們除了教會孩子如何做好個人防護、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還應當傳遞哪些有價值的理念和認知?
朱永新:習近平總書記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強調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強對健康理念和傳染病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這既是當前打贏疫情防控總體戰、阻擊戰的需要,也提出了教育系統的根本任務、長遠任務。
就長遠來說,培養青少年兒童具備科學精神和現代人的科學素養,倡導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學校教育樹德立人根本任務的題中應有之義。坦白說,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教育系統對此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單就公眾科學素養而言,我國具備科學素養的公眾比例僅有8.47%(2018年中國科協調查數據),與美國28%(2018)、加拿大 42%(2014年)、瑞典35%(2005年)等國數據相比,差距甚遠。此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全社會動員抗擊疫情這個過程本身,是極好的素材和教育契機。目前,全國大中小學因為疫情還沒有開學,青少年兒童居家自學,學什麼?一定不能忽視了疫情防控期間發生的許多真實感人的故事所蘊含的教育價值。這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實踐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體現,醫務工作者等一線工作人員的擔當、勇氣和極大犧牲,廣大民眾的自覺自律和自治,志願精神的弘揚,甚至包括各種嚴峻情況、各種矛盾、恐慌焦慮以及憤懣的情緒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素材。引導青少年學生認識、理解、認同、關心他們,在一個個生動真實的情境中設身處地去感受他們,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價值教育契機。我建議,這次疫情結束之后,學校系統應該集中安排一些專題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對這次聲勢浩大的抗擊疫情人民戰爭進行再認識、再總結、再反思。
提升互聯網時代教育治理能力
人民網:目前就學生返校、考試、就業等問題教育部採取了“國家網絡雲課堂”、加大線上招聘力度等一系列應對舉措,您如何看?
朱永新:這些措施,都是應急之舉,是必要的。對其效果,要分兩面看。一方面,有積極的一面,這些應急之舉,首先滿足了當前疫情時期的特殊需要。其次,這些舉措,借助於互聯網開展的教育教學和其他教育管理活動,本身符合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趨勢,符合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發展趨勢。可以說,為了應對疫情,我們提前試水了一次大規模的互聯網+教育,開展了一次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互聯網教育實驗。我想,應該把這裡面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善、鞏固下來,成為后疫情時期的常態舉措,從而使我國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上一個台階。
另一方面,實事求是地看,這裡面也暴露出不少問題,例如,國家教育平台上的資源相對不足,名師名家教學的“表演”色彩比較強,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學生的個性化資源較少﹔教師的互聯網素養准備不足,許多人不會實驗網絡教學,不會制作課件﹔大部分家庭的帶寬、網速等明顯不能適應大規模網絡教育,地區辦學條件的差異有可能帶來新的教育不公平,等等。所以,我們也應該及時總結這次相對被動地大規模使用互聯網的經驗教訓,繼續推進互聯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堅定不移地推進網絡教育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整合,把這個發展方向堅持下去,該市場化的市場化,該納入公共服務的要納入,不斷提升國家教育信息化水平,豐富我國教育服務的供給方式,提升互聯網時代教育治理能力。
加快落實教育信息化2.0規劃
人民網:您提出過“疫情,也許是一次契機,是一次把壞事變成推進教育變革的機遇”,應該從何入手,抓住這次教育機會,轉“危”轉為“機”?
朱永新:是的,“危”與“機”總是攜手而來。人類社會每成功應對一次危機,就會前進一步。教育系統應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本身付出了巨大努力,在幾個方向上取得了進步:第一,我們的教育資源整合能力﹔第二,我們借助網絡開展大規模在線學習的組織能力﹔第三,學校主動對接家庭促進家校共育的能力。就教育變革而言,這次疫情已經顯示了網絡教育的強大支持能力。
僅以我們新教育實驗團隊而言,2月2日起,新教育研究院、新教育培訓中心組織專家和優秀教師團隊精心研發在線錄播微課程,包括晨誦、整本書共讀、百首名曲欣賞、百幅名畫欣賞等。自2月3日起至2月14日,推送微課近300節,受到父母和學生的一致歡迎,微課視頻點擊數超過500000次。2月21日起至3月3日,每晚19:30,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杭州蕭山區銀河實驗小學朱雪晴老師開設《新教育在銀河》通識課程,每天晚上同步現場聽課人數超過25000人。“大疫面前,勇敢成長”——青少年生命教育系列公益課,是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中關於注重“生命教育”精神,特別邀請全國生命教育領域百位專家、學者、名師,是面向青少年開講的生命教育課堂,在延期開學期間每晚8點直播,引導廣大青少年朋友珍愛生命、熱愛生活,成就人生。每次平均聽課的學生在3000人以上。2月10日至3月13日,新教育基金會聯合宜格思英語發起180堂自然拼讀外教直播課,通過歐美外教在線伴讀,用屏幕帶師生重返校園,為學生打開通往世界的窗。而新閱讀研究所開展的“新閱讀,喜說寫”公益課程,不到一周報名人數就超過了11萬人。這樣的課堂規模,在傳統學校的傳統課堂是難以想象的。
疫情過后,國家應該加快落實教育信息化2.0規劃,並將基礎教育領域的信息化任務納入公共服務范疇。不僅如此,我們還應不失時機地豐富教育服務的供給模式,按照終身教育發展的需要、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需要,推進人人可學、時時可學的教育服務網絡﹔學校應該抓住機遇,在改善網絡基礎條件的基礎上,致力於提高教師隊伍的信息化能力﹔同時,要適應高中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需要以及義務教育質量提升的需要,中小學校應該加大課程開發建設的力度,加大主動推進家校合作的力度。
生命教育應該成為教育的基礎內容
人民網:疫情防控期間在推進網上日常教學基礎上,教育系統還應當注重抓好哪些問題?
朱永新:教育系統人數龐大,面對疫情,首當其沖的任務當然是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務必按照中央和各地統一部署,繼續全力加強疫情防控工作。
其次,教育系統必須全力做好安全穩定工作。生命是最可寶貴的。要做好教育系統廣大教師和中小學生的生命健康與安全工作,同時努力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引導大家正確面對疫情,相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一定能夠盡快戰勝這場災難,穩定人心。要做好學生居家學習生活的指導,緩解父母和學生的焦慮情緒。
第三,教育系統要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和生命教育。天災無情人有情,全國人民在災難面前所表現出的團結、堅韌、互助和無私奉獻,各地區表現出來的全國一盤棋,同胞手足情,本身就是愛國主義教育最好的素材。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每天應精選、及時推送全國人民在疫情防控中涌現出來的感人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指導學生關注疫情防控進展,感受中國人民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全力抗擊疫情的可歌可泣先進事跡。
此次疫情也是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好機會。我們看到,這次疫情給全國人民上了一堂生命體驗課。
生命與教育,本來就是一體的。教育,幫助一個生命從自然人變成社會人,通過拓展生命的長度、寬度和高度,幫助每一個生命成為更好的自己。
生命教育,首先要關注自然的生命。人的肉身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基礎是1,其它是1后面的0。如果我們的教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安全與健康,從最基本的學會勤洗手洗手,懂得何時戴口罩,學會緊急避險與自我保護,養成科學膳食、鍛煉身體、合理作息的良好習慣,嚴格禁食野生動物,懂得敬畏自然,懂得敬畏生命等等,這些基本的1寫好了,生命的物質基礎就打牢了。
生命教育,其次要關注社會的生命。這是生命的寬度。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之中,都要與別人打交道,如何成為受人歡迎受人尊重的人?如何學會心理換位,如何理解、寬容、尊重別人,都是需要學習的。
生命教育,還要關注精神的生命。這是生命的高度。人是一個符號性動物,人是要有價值觀和信仰的,人是要過精神生活的。人是要通過閱讀與經典對話、與大師對話的。
這些內容,在《新生命教育》讀本中都有詳細的介紹。拓展生命的長寬高,指導學生理解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的生死與共、和諧相處的生命關系,應該成為教育的基礎內容。
第四,教育系統要通過疫情期間網絡教學的實踐,檢驗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成效,總結經驗,發現不足。要對疫情期間在線教育的情況進行調研,對平台的易用性、資源的豐富性、教師網絡教學的能力、網絡學習的效果等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問題,作為下一階段改革的依據。
第五,教育系統要全面推進學校家庭合作共育。疫情期間,父母和成年人對學生居家學習的作用加大了。學校必須充分調動家庭的積極性,強化家校合作,做好家校共育。學校要通過指導家庭讀書活動、引導家庭共同體育活動等方式,指導家庭增進親子關系。而對於年齡較低的學生,學校還要指導父母做學生居家學習的好助手,幫助學生做好居家學習生活計劃。
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 促進教育公平
人民網:未來應如何更加系統地規劃和建設線上教育資源平台以及相應的教學評價機制、在全社會形成更加立體、高質量的教育體系?
朱永新:這一次的疫情,為我們關注未來學校、關注未來的學習中心、關注未來的教育方式,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契機。有人說,這是一場規模最大的教育實驗﹔也有人說,這是對未來學校的一次新的呼喚﹔又有人說,這一次把我們未來學習中心的概念進一步拉到了現場﹔還有的人說,朱老師你的未來學校理想更可能實現了。
我覺得無論從什麼角度去理解,這次疫情對我們更好地思考未來教育的形態——如何更好地思考未來如何通過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來推進教育的變革,如何把學校和社會,把網絡學習、家居學習、學校學習、社區學習連成一線,變成一體,都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戰。
我一直呼吁,應盡快建設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網絡教育資源平台(線上學習中心),這個平台應該匯集全國、甚至全世界最優秀的課程資源,由國家統一採購,免費為所有的學習者提供,並優化課程分類,加強選課指導,建立課程評價體系、持續動態更新。現有互聯網教育技術條件,已經能夠做到覆蓋城鄉的國家課程資源體系建設,滿足個體學習的特色化、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也能保証鄉村學校與城市學校享有一樣的教育品質。而各地應著力開發適合本土教育需求、各具特點的課程資源,以此作為國家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非同一教學內容的不斷重復建設。各學校應著力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積極適應“互聯網+教育”趨勢需要,對學生使用網絡課程資源給予必要的指導,並負責作業批改、答疑解惑、學習咨詢等,而非強制要求人人上網課。
在教學評價方面,首先應大力扶持和發展社會第三方教育考試與評價機構,建立獨立於政府和學校或政府和招生單位之外的專業學術機構。從教育與科學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第三方教育考試與評價機構的建立和發展極具現實意義,應該成為我國考試與評價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其次,要跳出傳統的思維方式與技術模式,盡快構建一套適應互聯網時代新的學習中心構架的、有效、可靠、可信的教育評價方式和方法。比如“學分銀行”制度,以學分為計量單位,實現各級各類學習成果的存儲、認証、積累、轉換。目的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有效機制,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教育公平。(宋子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